向管理要效益
CMM即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意為“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研究始于1986年11月,為了滿足美國聯邦政府評估軟件供應商能力的要求,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研究院(SEI)展開研究,以探索一種保證軟件產品質量、縮短開發周期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軟件工程模式與標準規范。1991年,CMM 1.0版正式推出,其后又修改升級為CMM1.1、CMM2.0等版本,并被納入國際標準組織,成為認證標準之一。
CMM除了包括有效開發軟件的作業程序外,還制訂了五個循序漸進的質量等級(CMM1~CMM5),分別為:初始級、可重復級、已定義級、已管理級和優化級。其中,CMM5是CMM認證的最高標準,可有效地幫助企業改進和優化管理,大大提高軟件企業的開發水平和產品質量。根據SEI的統計,軟件企業在引入CMM管理后,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35%,錯誤比率平均減少39%,平均成本回報率為5∶1。
外包的誘惑
世界上第一家通過CMM5認證的并非美國公司,而是來自印度的WIPRO。同時,WIPRO還是全球第一個通過人力成熟度模型(PCMM)5級認證的軟件及服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