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I之怪相分析
90年代中期, CMM 開始傳入中國。1999年清華鼎新成為首家通過CMM評估的國內企業,截止2006年底,中國通過 CMMI 正式評估的組織的數量僅次于美國和印度,位居全球第三。CMM在中國推廣近10年以來,對于中國軟件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最近幾年
90年代中期,
CMM開始傳入中國。1999年清華鼎新成為首家通過CMM評估的國內企業,截止2006年底,中國通過
CMMI正式評估的組織的數量僅次于美國和印度,位居全球第三。CMM在中國推廣近10年以來,對于中國軟件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最近幾年,CMMI在中國的推廣卻表現出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社會上對于CMMI的評價日趨下滑。筆者試圖透析企業通過評估后所表現出的種種怪現象,對中國軟件過程的改進起一點警示作用,讓這一好的過程改進模型在中國能夠落地開花,實效常在。
怪相之一:證書擺桌面,體系放一邊
2006年筆者曾經在某軟件園進行調查,走訪過8家通過了CMM評估的軟件企業,發現有5家企業將CMM評估證書高高掛在墻上,做過程改進的人員卻已不見蹤影,基本放棄了該體系的執行。大概這5家企業原本就沒有想到要真正去改進過程,只是因為政府對此有補助!
2000年國務院下發了8號文件《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提出鼓勵軟件企業通過CMM評估。各地政府此后陸續出臺了資助政策,軟件企業通過評估后,可以從國家的不同部門比如信息產業廳、科技廳、外經貿委等拿到資助。很快就有軟件企業為了享受表面上看去是“免費的質量成本”,懷著“政府出錢,我拿證書,不拿白不拿”的心態,突擊通過了CMM的評估,于是便出現了“證書擺桌面,體系放一邊”的現象。
原文轉自: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