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的質量管理和過程改進經歷,深刻理解軟件企業開發和管理的需求和意義,一個軟件企業從小到大通常經歷個人英雄——>項目管理——>組織管理——>自我完善不斷優化的發展過程,企業的管理只有形成一個自我優化的閉路循環,這個企業才能夠不斷的發展壯大,才能夠成為具有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才能做成像IBM、GE、NTTDATA那樣世界500強的企業。
中國的軟件企業發展的時間還比較短,但是發展的速度非???,如何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讓企業健康的成長,這一直是軟件工程領域和項目管理領域所關注的一個課題,CMM/CMMI是來自于美國軍方為判定承接國防部項目的分包公司的開發能力的一個標準,后來被開發應用為指導一個企業不斷發展成熟、提高能力和建立組織構架的一個模型,對于國內軟件企業的發展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首先說說對CMMCMMI的認識,記得當年剛開始CMM2級的時候,大家對評估師的那種神秘感,老師在培訓的時候大家都非常認真的在學習,基本上沒有任何的發言和提問,但是明顯的在隨著我們對CMM的認識在逐漸加深,大家的發言和提問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我們過了CMMI3級以后,3級以前大家也知道主要是建立一些,項目級和組織級的規范和流程,沒有多少討論的,因為都是業界的一些好的實踐,但是到了4級和5級,PA雖然只有4個,每一級2個,可是具體的實踐和應用確和企業的實際息息相關,不同的企業關注點不同,他在PA的實施方面的涉入點就不一樣,比如說:定量管理,要求是對過程和產品性能進行量化的管理,這是對應一個具體的企業來說,你能夠把所有的過程和產品性能方面進行量化管理嗎,這是CASE BY CASE的事情。比如這一點,我們公司就主要從自己能夠把我的4各方面進行量化管理。
計算級應用經歷了早期簡單的電子數據處理 到 企業局部的事務處理 再到 管理信息系統 最后到 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等等一個發展過程,軟件系統的規模和功能越來越復雜,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同時也爆發了所謂的軟件危機,迫使這一行業的先行者在不斷的尋找所謂的銀彈,來解決軟件開發管理中的問題,這其中出現了很多的理論和模型,都對行業的發展和促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我要說的是每一種管理理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應用范圍,而其每一種理論和模型都是一個完整的自我完善的系統,或者說都能夠自圓其說吧,自己有幸學習和實踐了好幾套這方面的標準和體系,比如說ISO,CMM/CMMI,PMP,以及還有一些大型企業自己的管理標準和模型,綜合看來,大家都大同小異,每一個理論和模型的推出都參考和借鑒了當前存在的各種理論思想和企業實踐,并且他們都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體系,因為他們都在定期對自己進行更新和升級,以適應新的需求。
所以對我們來說認真學習和實踐好任何一套理論體系和模型都會對自己和企業帶來收益,只是我們這些年發展太快了,國外要經歷上百年的過程,在我國可能十幾年就遇到了,因此大家也迅速的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各種各樣的理論和模型,讓大家有點看不過來,挑花了眼,可能是自己有些浮躁,這個理論還沒學完,那個新思想又出來了,馬上就覺得以前的東西不好了,就像猴子掰玉米,到最后什么都沒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