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階段上來講,三級抽取了二級每個項目的公共要求è標準的過程定義+裁減指南
二級中項目的過程定義取決于改項目,三級則是由EPG來具體提供建議。EPG團隊中專長工程過程和組織級過程的人負責自己那塊的裁剪偏差。
三級才有OPF,因為二級后總結出了有權威的人去負責,這些并不是高層能替代的。也就是說二級沒有必要有EPG。
2、 連續式和階段式淺辨
成熟度等級給組織提供了一個改進方向,這點上stage比continues更有優勢。特別是組織自己也不明確改進方向,如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情況下
continues可以一個PA一個PA的去做,而staged則不可以,是一些固定設置的組合
兩者的評估結果都能達到組織的商業目標
對某個過程域,提供的內容基本一致,只不過實現的方式不一樣
連續式有6個等級,從CL0到CL5,而階段是只有一個è因為階段式是看不到能力等級的,階段式只有ML1~5
3、 SG和GG
SG不是能力——要做什么事,不是能力
GG才是能力——做了什么事,如何做才是能力
GG1è能力1,GG2è能力2
也就是說:“我做成了這件事,這并不代表我有能力;我每次總能做成這樣的事,這才代表我很有能力”。
4、IDEAL模型的過程改進
I—初始;D-診斷;E-建立;A-執行;L-學習。
基于診斷的發掘問題(D),基于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改進(L)
2級QA和項目組都處于摸索階段,實際上,QA和EPG都要高于項目經理的經驗,QA要有能力知道項目經理完成過程活動。
某些公司實行EPG、QA和PM輪崗制度。
5、 POLICY
體系文件的架構:POLICY/過程/規程&指南/模板表單
每個PA都要由Policy
我們公司的Policy寫在哪里呢?
6、 過程域、過程描述和過程定義
過程域不是過程描述,也不是過程定義:因為沒有形成必須怎么怎么,也沒有形成先后次序
也就是說,過程域不管你怎么做,怎么做,是組織的過程定義的事情。
CMM的Activity對應CMMI的SP
另外,CMM沒有common future映射的GP
如果規模與工作量無關,就沒有必要去估計規模:如審計,維護,應該側重估計重用率并分析時間的關系。要分析規模是否給你帶來直接的工作量?即估計一個折扣值,因為這個時候影響計劃工作量的已經不僅僅是規模。
在PP中我問及Plan for Data Management的Data含義時,老師講估算的文檔也算是data。
8、 當談到為什么要把measurement and analysis單獨列為一個PA時候,老師提到,CMM中只有度量數據,沒有度量過程與度量能力。我們可以從每個PA的GP2.8中查找需要度量的對象,從這個PA中找到具體的度量方法。也就闡明了為什么有GP2.8還要有這個PA的關系。
9、 目前公司內部度量和計劃過程的一些誤區
a、管理好計劃,必須管理好開始時間,因為不管理好開始時間,很難保證結束時間
b、缺陷率是按月進行的,意義不大,也不合理,應該是按照里程碑和版本去劃分進行比較
c、應該從使用數據度量結果的人的角度入手,選擇度量數據與度量方法。Eg:評審報告給質量人員看,缺陷密度是可以的,但如果給總工看,則是關注發現了那些缺陷
d、在計劃變更前不要改計劃:即在調整前的計劃和現在的計劃都要保留,并且應該從趨勢圖上分析怎么趕上原計劃的
e、不要隨意延期,要注意分析:承諾的事情要努力的去做,然后提前告訴人家可能的變更,然后再更改計劃
10、關于PPQA
如何評價過程:觀察流程的入口條件、觀察過程中間的事情是否都做了,QA要了解過程中間哪個點是關鍵點,哪個點是易犯錯誤的點
如何評價工作產品及服務:主要是insight的方式去觀察服務,如服務態度、客戶問題響應、用戶手冊的友好性、用戶手冊給客戶做培訓了沒有,對于產品則關注標準化和規范化的內容。
組織的OT做得比較差,因為沒人評估,沒有執行這塊的QA職能人員。從而,應該有組織級的和項目級的QA存在。
NC即使解決了也要記錄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