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只有在行業的整體標簽仍保持正面時,平臺的自我營銷才是有效的,比較容易實現從曝光到注冊投資的用戶轉化;而在行業的整體標簽趨于負面時,平臺的自我營銷會大打折扣,品牌的曝光往往會首先觸發用戶對行業的負面認知,負面認知本身會阻止潛在用戶的轉化。
所以,看上去,很多平臺砸了很多錢用于獲客,但效果越來越差,于是把原因歸結于獲客成本高企。并沒有意識到,之所以有效獲客成本能飆升至大幾百甚至上千元,行業的負面標簽“居功至偉”。
“忽悠”投資者往“火坑”里跳,不多花點錢怎能辦得到呢。當然,平臺也會喊冤,“我很合規啊”、“你才是火坑”……。問題是,在潛在投資者看來,就是如此。
頂著“烏鴉”的名號,說自己白,誰會信呢?
所以,有那么多營銷費用,與其全部用于自我宣傳,拿出一部分用于行業普及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摘帽“高風險標簽”,是自我救贖的關鍵一步
不解決“高風險”的負面標簽,行業發展終究邁不過主流理財市場那道坎。摘帽,成為行業和平臺自我救贖的關鍵一步。
從這個角度,陸金所這次事件也為行業敲響了警鐘,行業污名化背景之下,誰也無法獨善其身。
未來,也許應該加大行業基礎知識普及和關鍵性工作(如合規與專項整治)溝通工作,投資者信心足了,獲客自然就容易了,也才能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所以,陸金所之后,誰會是下一個“受害者”,但愿不再有吧。
原文轉自:http://tech.sina.com.cn/csj/2017-07-24/doc-ifyihrmf32558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