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對行業的認知仍停留在半年前甚至一年前,那個跑路不斷、關停不斷的時期,堅定地認為這是個高風險行業,慶幸自己的投資沒有出問題;他們可能知道銀行存管這個概念,但不清楚具體意味著什么,當網貸平臺大肆宣傳上線銀行存管時,在他們看來,可能是另一種宣傳的噱頭罷了。
所以,雖然事實上行業集中整治已經取得顯著的成績,整體性風險隱患已經大為下降,但投資者的認知依舊是滯后的,污名化的標簽仍然牢牢貼在這個行業的每一家平臺之上。行業龍頭也罷,“銀行系”、“上市公司系”、“國資系”也罷,都不好使。
這是誰的過錯呢?
獲客成本越來越高,根源在哪里?
年初,筆者曾寫過一篇文章《P2P平臺的自我救贖,99%的努力都用錯了地方》,強調負面標簽認知對行業健康發展的潛在影響。摘錄部分內容如下:
整個行業似乎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著,但實際的情況卻是,目前的P2P更像那艘“泰坦尼克號”,駛向一座被大霧遮擋住的冰山。繞不開這座冰川,高速增長的假象將很快化作泡影。
這座冰山就是大眾投資人心中的“行業印象標簽”。對投資人而言,投資的平臺出現提現異常甚至卷款跑路無疑是最大的傷害,這種“受傷體驗”經過投資人的家庭、親戚朋友甚至社交平臺、媒體的向外傳播,反過來會對整個行業的品牌形象帶來難以逆轉的損害。時日稍久,行業在公眾的印象標簽中就會增加一條“高風險”,從而把主流投資人阻隔在門外,發展空間越來越局限。
一如大霧中的航船失去了“燈塔”指引,P2P投資在大眾的認知中失去了“安全性標簽”的指引,漸漸失去群眾基礎,離主流市場遠去。
貼標簽是人們對事物進行快速認知的簡便手段,越是不熟悉的事物,越習慣用標簽進行歸類和認知。標簽化認知難免會“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在集體性認知的強大影響下,很多標簽,貼上了,往往就很難揭下來。
所以,除非要徹底退出P2P這個行業,扭轉行業的負面標簽,是所有P2P平臺繞不過的一道坎。
但顯然,這方面網貸行業做得還遠遠不夠。當前,網貸行業的市場宣傳側重于自家產品和平臺,缺乏行業整體的知識普及和對錯誤認知的糾正,是造成大眾認知長期存在偏差的重要原因。
原文轉自:http://tech.sina.com.cn/csj/2017-07-24/doc-ifyihrmf32558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