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人們談論最多的一個熱門話題是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沖擊?;ヂ摼W跨界的會議連續不斷,傳統行業轉型互聯網的消息鋪天蓋地,甚至一向被認為保守的國有企業和傳統金融行業的大佬們也紛紛思考如何借互聯網優勢轉型升級……
那互聯網究竟有什么特別之處呢?所謂的互聯網精神、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模式、互聯網DNA都分別指的是什么呢?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認為只有這個問題想清楚了,才能真正將互聯網的優化在本行業發揮出來,否則都是東施效顰。
下面這段文字是我在一個大會上的發言,試圖回答上述問題。這個發言得到了比較多的反響,很快收到十幾個邀請,請我就這個問題再次和他們繼續交流。這給我很大信心,我特點將之整理出來,供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分享??梢钥隙?,這些不是互聯網的全部,沒有回答上述所有問題,也未必是最本質的,但作為一個探索,希望引起大家的討論。
用戶至上
注意是用戶至上,不是客戶至上。用戶是使用產品的人,客戶是掏錢買東西的人。在銷售領域有句話叫“客戶是上帝”,而在互聯網領域則是“用戶至上”?;ヂ摼W公司先有用戶后有客戶,孰輕孰重一目了然。當然,互聯網用戶有時也是客戶,但這種情況較少。
互聯網公司用戶和客戶的獲得與傳統行業迥異。傳統行業通過面對面和客戶交流,客戶購得產品和服務之后,用戶方才使用,企業獲取用戶的因素有人情關系和利益;互聯網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先是通過線上與用戶見面,服務提供者與用戶誰也不認識誰。因此互聯網公司獲得用戶靠的不是感情,也不是關系,甚至也不是利益紐帶(因為用戶一般也不付費)。唯有滿足用戶需求,提高用戶體驗,有了眾多免費的用戶之后才能發展付費的客戶(這與傳統行業相反)。
良好的用戶體驗造就良好的口碑。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一天24小時不間斷傳播,一個好的用戶產品,如果超出了用戶預期,一天之內可以傳遍全世界。前提是你的產品要好到一定程度,好到他們愿意在網上說出來,愿意與朋友甚至是不認識的人分享,或者你的產品很別致,具有極大的轟動效應。
互聯網創業成功的都是草根。草根們沒有太多資源、沒有強大靠山,所能依靠的只有使用其產品的用戶——當產品和服務通過其自身優勢得到用戶認可時,才會凝聚更多忠誠用戶,否則他們只會選擇離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有靠山的互聯網企業不僅沒做大,而且活得很慘,甚至死得也很慘。
互聯網企業對用戶體驗的重視,貫穿產品誕生與發展的全流程,深入到互聯網企業的每一個細胞。
從前期的產品設計到后期的質量保證,再到版本迭代、改進,莫不如是?;钴S在互聯網公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便是產品經理(簡稱PM),他們在公司內部代表產品用戶,對產品設計提出要求,為用戶體驗負責,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研究用戶的需求。這就是為什么互聯網公司重視PM的原因。
很多時候,互聯網公司的產品和服務質量,是以用戶體驗數據為標準的。對許多產品而言,用戶體驗的重要性甚至超過程序正確性。
判斷一個想法是正確還是錯誤,判斷一個產品和服務是好還是不好的唯一標準只能是這些用戶的滿意度,就是有多少用戶喜歡用你的產品。僅有PM和項目組還遠遠不夠,他們無法及時準確地捕捉到用戶的需求。我粗略算了算,全中國大學(含大專)畢業生才6000萬人左右,只占網民總數的十分之一,剩下的90%網民多是文化程度不高、收入不高的用戶,他們想要什么,如何使用互聯網,坐在家里是想不出來的,一種更好的辦法是讓他們參與到產品的設計中來,只有他們才真正能夠完善產品,任何一個PM,任何一個團體都代表不了如此龐大的網民用戶,只能代表一個階層。得益于互聯網服務和產品的特征(即以數字化形態通過網絡傳播),互聯網較容易讓用戶參與進來,用戶和企業就能夠快速、低成本地互動與交流。“小流量”實驗是一個典型的用戶和企業交流的例子,所謂小流量實驗,就是讓用戶中的一小部分提前體驗新產品或新功能,然后從各種數據中分析產品優劣勢,并快速、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然后是大流量實驗,最后是全流量上線。
這種用戶至上的基因,也使得在互聯網企業架構中,做產品及開發的人員占據重要地位。譬如在百度,工程師占總員工人數一半之多,且地位較高,他們的工作目的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去研究并滿足客戶需求;小米成功地將互聯網思維用在手機制造上,據雷軍介紹,其4000名員工中,有2500名員工晝夜不停地與用戶溝通。
迄今為止,我認為互聯網公司是最在意用戶感受的行業。
快速迭代
我是學軟件工程出身的,清楚記得那個年代的軟件工程告訴我,軟件生命周期分成很多階段,最后一個階段是軟件維護階段,這個階段的成本最高。為了減少維護階段的成本,在軟件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結束前都要經過仔細評審,并由責任人簽字,然后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目的是為了將bug消除在早起階段,最終減少維護階段的成本。產品的更新速度短至半年,長時可超過一年,其使用的是一步到位的開發思想。
然而,一步到位的思想在互聯網行業已經失效,互聯網時代你坐在家里無法一步到位地弄清楚需求,閉門造車也不知道用戶的體驗如何。只有用戶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有用戶的體驗才使軟件具有生命力。產品的每一個版本,早一天面對用戶就意味著離正確的結果更近一步,因為早一天面對用戶,可以早一天得到反饋、早一天做出更正確的決定、早一天得到迭代和改進。一款互聯網產品有時一周就需迭代幾次,一個大型的互聯網公司每天甚至有幾百項軟件改進和創新上線。
后來,軟件工程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很多軟件過程模型,如原型法、螺旋法、增量模型、敏捷編程、極限編程等,一個比一個更加敏捷,目的是為了應對軟件需求的快速變化。但日新月異的用戶需求,使研發速度永遠也趕不上需求變化的速度,互聯網產品與服務開發將敏捷發展到了極致,“快速迭代”成了互聯網技術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搶先投放產品才能有效占領先機。在互聯網行業,往往一款產品有了知名度后,極為類似的跟隨品很難再獲較大成功。這從搜索、即時通訊、微博、B2C電商平臺等領域都分別被一家企業占據大部分份額,可見一斑。先一步試水,成功的可能性就增加一份。
原文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e279d40101ho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