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輔助工具可以是這樣的:有功能開關、可以記錄日志、原子性強(比如單元級別的性能測試,能去除垃圾時間,記錄業務其實時間,可以記錄日志)、針對性強,用推廣可能(測試kafka性能、測試redis性能工具類、測試MQ推送與消費)。
問:作者覺得何時安排做性能測試比較合適?性能測試的頻率是怎樣的?
答: 時間安排其實前面都有表述,應改能解決這個問題。性能測試的頻率根據業務場景需要就測、評估需求的時候,發現有性能要求就計劃做,但建議主要功能每隔3個小版本,關注一下業務量,業務量快達到預估值時進行一次,另外要考慮業務高峰期,比如雙11、雙12、618、春節等,建議之前都做一次。當然不同行業有不同的高峰期。
問:每次性能測試的內容都是一樣的么?在性能測試的設計和選擇上需要主要考慮哪些內容?
答:不一樣,要根據目標來定。比如,產品要路演,可能只需要單個用戶響應速度OK,就可以了。如果現在換成做促銷,這個時候就好考慮同時有多少個用戶來請求了。那么場景的設計、參數化策略也不一樣了。又比如說,新功能是大數據量下載,這個時候就要對下載做功能測試,可能是多用戶并發需求;有可能是少用戶,大數據量,比如要下載100W條記錄的數據。當然要看研發如何實現了,是后臺分批壓縮。還是定時任務完成。這個同研發實現有關。這也是為什么花一次chat來給大家講性能測試目的,其實性能設計就是以目的出發的。
原文轉自:http://gitbook.cn/books/58a1cef89253167836c8acad/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