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結構
除第一級外,CMM的每一級是按完全相同的結構構成的,如圖2.4所示。每一級包含了實現這一級目標的若干關鍵過程域(KPA),每個KPA進一步包含若干關鍵實施活動(KP),無論哪個KPA,它們的實施活動都統一按五個公共特性進行組織,即每一個KPA都包含五類KP。
下表給出了CMM模型的概要,表中的5個等級各有其不同的行為特征。要通過描述不同等級組織的行為特征,即一個組織為建立或改進軟件過程所進行的活動,對每個項目所進行的活動和所產生的橫跨各項目的過程能力。 過程能力等級 特點關鍵過程域 1 初始級 軟件過程是無序的,有時甚至是混亂的,對過程幾乎沒有定義,成功取決于個人努力。管理是反應式(消防式)
2 可重復級 建立了基本的項目管理過程來跟蹤費用、進度和功能特性。制定了必要的過程紀律,能重復早先類似應用項目取得成功。 需求管理
軟件項目計劃
軟件項目跟蹤和監督
軟件子合同管理
軟件質量保證
軟件配置管理 3 已定義級已將軟件管理和工程文檔化、標準化,并綜合成該組織的標準軟件過程。所有項目均使用經批準、剪裁的標準軟件過程來開發和維護軟件。 組織過程定義
組織過程焦點
培訓程序
集成軟件管理
軟件產品工程
組間協調
同級評審 4 已管理級 收集對軟件過程和產品質量的詳細度量,對軟件過程和產品都有定量的理解與控制 定量過程管理
軟件質量管理 5 優化級 過程的量化反饋和先進的新思想、新技術促進過程不斷改進 缺陷預防
技術變更管理
過程變更管理
可重復級包含6個KPA,主要涉及建立軟件項目管理控制方面的內容。
(1) 需求管理(RM,Requirement Management)
是指對分配需求進行管理。即要在客戶和實現客戶的軟件項目之間達成共識;控制系統軟件需求,為軟件工程和管理建立基線;保持軟件計劃、產品和活動與系統軟件的一致性。
(2) 軟件項目計劃(SPP,Software Project Planning)
是指為軟件工程的動作和軟件項目活動的管理提供一個合理的基礎和可行的工作計劃的過程。其目的是為執行軟件工程和管理軟件項目制訂合理的計劃。
(3) 軟件項目跟蹤與監督(SPTO,Software Project Tracking and Oversight)
是對軟件實際過程中的動作建立一種透明的機制,以便當軟件項目的實際動作偏離計劃時,能夠有效地采取措施。
(4) 軟件子合同管理(SSM,Software Subcontract Management)
目的是選擇合格的軟件分承包商和對分承包合同的有效管理。此項工作對大型的軟件項目十分重要。
(5) 軟件質量保證(SQA,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
目的是對軟件項目和軟件產品質量進行監督和控制,向用戶和社會提供滿意的高質量產品,它和一般的質量保證活動一些,是確保軟件產品從生產到消亡為止的所有階段達到需要的軟件質量而進行的所有有計劃、有系統的管理活動。
(6) 軟件配置管理(SCM,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包括標識在給定時間點上的軟件的配置,系統地控制對配置的更改,并維護在整個軟件生命周期中配置的完整性和可跟蹤性。這里的配置是指軟件或硬件所具有的功能特征和物理特征,這些特征可能是技術文檔中所描述的或產品所實現的特征。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