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軟件過程評價和軟件能力評估是有關不同的兩種應用,因此所用的具體方法有明顯差異但是兩者都以CMM模型及其衍生產品為基礎,實施的幾個大步驟基本相同.
從選定評價/評估組后:
。1) 成熟度調查問卷作為現場訪問的出發點;
。2) 用CMM作為指導現場調查研究的路線圖;
。3) 針對CMM中的關鍵過程方面指出反映該組織軟件過程的強,弱之點;
。4) 根據所了解到的該組織達到CMM關鍵過程方面目標的情況描繪出該組織的軟件過程的概貌;
。5) 向被審核者說明評估結果。
CMM僅僅是模型,為了保證可靠且一致地使用它,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圍繞CMM擬制了一系列支持性文件(包括相應的評價框架,方法描述和實施指南)以及各種工具。使用CMM的大致思路是:
。1) 圍繞CMM 擬制出CMM評估框架(CAF),從CAF中歸類出各類要求;
。2) 針對各類要求進行相應準備;
。3) 按對象及其需求采用適當的方法進行評定。
基于CMM的軟件過程改進
只要一個軟件企業在開發產品,它就一定有一個軟件過程,可能只是沒有寫下來。如果這個過程不能很好地適應開發工作的要求,就需要進行軟件過程改進。就成熟度升級而言,美國CMM評估業界和軟件業界認為,從擬訂出軟件過程改進大綱算起,至少要18~24個月才能真正完成改進,并且隨著軟件項目開發的啟動往往要"凍結"各項相關的軟件過程,也就是說,在軟件開發過程中一般不會去更改該項目開發涉及的軟件過程。
此外,所處水平越高升級亦越難--CMM的設計也融入了這種思想。因此,盡管從CMM 1.1版發布之日算也已過去了8年,即使在美國本土接受并通過CMM第4或第5級評估的主要還是那些在制定出CMM之前就有很強軟件能力的公司(如IBM, 波音,洛克希德,休斯,摩托羅拉等)里的軟件組織。
(1) 改進的一般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