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SEPG中國大會在蘇州“成功”召開,此次會議由于有SEI和蘇州政府聯合領銜,規格自然不在話下,各路人馬云集蘇州,好不熱鬧,會上發布消息——據統計,目前中國軟件業在CMMI的運用上,排名世界第四(如果不是前兩年部分政府補貼只給CMM而不給CMMI,這個排名相信還會靠前)。截止2006年3月,在中國已經進行了110多次的CMMI評估...
第二個消息是中國商務部制定了一個“千百十工程”(據說具體操作會由信息產業部來負責,相關細節可查詢中國商務部網站),其中內容包括“力爭五年內促進700家企業取得CMM/CMMI3級認證,300家企業取得CMM/CMMI5級認證” ,并且對這些企業提供最高不超過100萬的資金補貼(中央財政50萬+地方配套50萬)
這無疑是給了真在高歌猛進的中國CMM/CMMI認證事業(實際上CMM/CMMI并不是認證而僅僅是評審,但在中國現在已經是一項徹頭徹尾的認證事業了)又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顯然,我們國家的評估次數和排名有會有一個質的飛躍,然而,在這些數字的大躍進背后是我們現實的CMM/CMMI實施中面對的眾多尖銳而不可回避的問題,試舉如下:
前期過程改進需求分析不到位導致目的和結果的南轅北轍
過程改進和軟件開發一樣,前期的需求分析是否到位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項目的成敗,CMM/CMMI的前期分析過程叫作"GapAnalysis"(差異分析或差距分析),目前國內咨詢公司給出的CMM/CMMI咨詢方案中比較典型的差距分析過程包括:2天的文檔審查,2天的訪談和一天的編寫報告。很顯然,對于軟件開發這樣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來說,短短3-5天的時間可能可以得出表明上的“差距”在哪里,但其實并不能真正了解導致這些“差距”產生的深層次的原因在哪里,而以簡單量化的形式得出的差距分析報告(其主要內容是一張根據PA羅列了CMMI中所有SP的Excel大表格)更不能全面反映它們相互之間的各種約束關系。而整個CMM/CMMI過程改進就在這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表面文章中展開了。
一個軟件企業過程改進的需求和CMM/CMMI的要求之間并不能劃等號,所謂“種刮得瓜,種豆得豆”,前期機械的按照CMM/CMMI的PA來分析企業的過程改進需求,最終得到的結果往往和企業實際的情況相差甚遠。
缺乏可操作的方法和有效的技術手段
再好的理論也是需要有效的方法來實現的,雖然我們可供選擇的方法并不在少數,但這些方法在實際環境中的可操作性以及是否擁有有效的技術支撐手段手段,卻是眾多企業面對的一大難題。以下是軟件企業經常會碰到的一些問題:
他們通常被告知需要根據員工的日志對項目任務的完成狀態進行同步更新,以便隨時能夠根據項目進展提供一張漂亮的跟蹤甘特圖。但在缺乏有效工具平臺(大多數企業并沒有部署MS Project服務器版本)的情況下,QA們(或PM們)只能痛苦的埋頭于一堆Excel日志表格和計劃MPP中,重復著這種低級而極易犯錯的工作——顯然這種堅持并不能持久的,他們通常被告知需要從需求、設計、編碼一直到測試建立有效的雙向跟蹤,但他們從咨詢方獲得的通常僅僅是一張由Excel編制的需求跟蹤矩陣模板。鑒于需求之間的關聯性和版本衍生導致的復雜性,我想我們用腳趾頭都能想明白,任何一個稍具規模的應用的需求跟蹤都是不可能僅用一張Excel表格來做到的。
他們通常被告知要在有效估算的前題下編制計劃,并被推薦使用某個相對成熟的估算技術——如功能點,但是我們的估算人員要面對的往往是龐大而復雜的功能結構分解和有限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借助一些簡單的工具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工作量,而如果是純手工作業則基本上沒有現實的可操作性。于是最終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一些基于經驗的估算方法——如Delphi法,而Delphi法的應用在缺乏經驗和有效約束的情況下最終慢慢變成了流于形式的“拍腦袋”——一切又重新回到了起點。雖然從國際知名廠商到國內一些企業都提供大量的過程管理工具,但工具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其選型、部署、集成和使用都需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做大量的工作,而這項工作,我們在大多數公司給出的咨詢方案中卻幾乎看不到。
有效約束機制的缺位
光靠一堆文檔建立起來的過程是很難被有效執行的,尤其是在中國,技術人員跳槽和崗位變換的頻繁度遠高于西方的軟件企業,約束機制的缺位往往導致已經被定義好過程難以被有效的執行,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放棄越來越多的已定以過程——企業拿到證書后,過程慢慢幾乎又回到原點的案例并不在少數——換句話說,CMM/CMMI評審以前,是過程改進,評審以后則是過程倒退,這和過程改進的初衷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因此,如果沒有可靠而有效的約束機制,定義得再好的過程最終也難免淪為一堆塵封的舊文件,而約束手段的建立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技術手段的應用,而這也很少能在眾多公司給出的方案中看到。
總結:
筆者粗略的算了一下,要完全兌現這個“千百十工程”中的CMM/CMMI補貼,中央財政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大致要花掉7個億左右的資金,如此巨大的資金對于整個CMM/CMMI行業來說無疑是天上掉下了的一塊肥肉,然而,當我們準備舉杯狂歡之際,是不是應該考慮除了不斷竄升的數字之外還應該給整個中國軟件產業多留下點什么,要不然某一天,整個中國軟件行業的CMM/CMMI評估也許真的會被貼上一個“贗品”的標簽——這應該不是危言聳聽。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