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測試中我們進行了兩部分測試,第一是驗證四層接入交換機的QoS功能,第二部分是看四層接入交換機在網絡中提供智能服務之后會對其性能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圍繞這兩點我們制定了測試方法。
我們使用的測試儀器是思博倫通信公司(Spirent)的SmartBits6000B。SmartBits6000B可以同時插12個不同的模塊,我們使用了4個10/100M Ethernet SmartMetrics模塊、4個1000Base-X SmartMetrics模塊和1個TeraMetrics 10/100/1000Mbps以太網模塊。測試中我們使用SmartFlow 1.5、SmartWindows 7.3軟件。我們用一臺HP的Vetra VL400 PC機(PⅢ 1GHz CPU、128MB內存、20G硬盤)作為SmartBits以及被測交換機的控制臺。另外我們還使用了NAI公司知名的網絡協議分析軟件Sniffer Pro 4.70進行數據包的分析。

測試環境
第一項測試:為了能夠實際的體現三款交換機在QoS方面的能力,我們通過在一個端口上實現擁塞的方式來展現交換機的QoS能力。
首先在交換機中我們讓所有參測廠商依照如表1規則配置了交換機的QoS服務策略。這一配置在第二項測試中延續使用。
表1
UDP源和目的端口號 | IEEE 802.1P | DSCP |
21 | 0 | 0 |
22 | 1 | 8 |
23 | 2 | 16 |
24 | 3 | 24 |
25 | 4 | 32 |
26 | 5 | 40 |
27 | 6 | 48 |
28 | 7 | 56 |
39 | 0 | 0 |
30 | 1 | 8 |
我們以多對一的網絡拓撲,用SmartBits從交換機的4個百兆端口向一個百兆端口發送數據包。在每一個發送端口里,我們混合發送了4種數據包,它們分別是UDP源、目的端口號同為21、24、26、28的數據包。數據發送的速率從線速的5%開始,每次遞增5%,直至達到線速。這樣接收端口將隨著流量的增加,而產生擁塞。在這一測試中我們將主要測試幀丟失率和延遲兩個結果。我們分別測試了64字節、512字節、1518字節三種幀長度。這樣的測試我們重復多次,并記錄交換機在開啟QoS功能前后、開啟WRR和PQ的隊列調度算法前后的不同結果。
在此次測試前,我們對被測產品的功能已經有了明確的認識,我們測試的三款交換機在百兆和千兆端口都擁有四個優先級隊列。我們挑選了四種數據包,端口號為21的數據包對應的是交換機最低優先級的隊列,端口號為24的數據包對應的是交換機次低優先級的隊列,而端口號為26的數據包對應的是交換機次高優先級的隊列,端口號為28的數據包對應的是交換機最高優先級的隊列。如此進行設置和測試可以讓各位讀者看到區分更為明顯的曲線。
在測試中我們發送的數據包IP包頭的ToS字段都沒有有效信息。在經過交換機處理之后,通過捕捉數據包,并進行分析,看交換機是否能夠按照DSCP協議規定,對ToS字段進行有效的修改。
第二項測試:第二項測試與通常的以太網交換機性能測試方法類似。在一對一的網絡拓撲結構下,我們進行雙向的吞吐量、幀丟失率、延遲測試。由于送測的交換機一般工作在網絡的接入層和匯聚層,根據這類產品和接入層/匯聚層的通信模型,我們進行了網狀測試,即兩個千兆端口分別與十個百兆端口進行雙向的部份網狀的通信,而剩下的四個百兆端口之間進行全網狀的雙向通信。以上的測試我們都是在線速的條件下完成的,我們分別在64字節、512字節和1518字節長度下進行測試,每種測試都進行3次,并計算平均結果。每次測試的時間為120秒,允許的幀丟失率為0。應該說這樣的測試是非常嚴酷的。
與以往不同的地方是,我們向被測交換機發送的數據包都攜帶了UDP的源和目的端口信息,從UDP端口號21到30的10種數據包。在測試中,測試儀向每一個交換機的端口混合發送這10種數據包。之所以考慮發送UDP數據包,而不是TCP數據包,是因為支持TCP協議的數據包最小長度大于64字節。而對于網絡設備來說,對最小包的處理將帶來更大的壓力。
在交換機啟動QoS功能前后,我們分別進行同樣的測試,并對比前后測試結果。
在兩項測試中,我們關閉了交換機的生成樹協議、流量控制功能。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