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度量項 | |
持續時間偏差(%) | ((實際持續時間-計劃持續時間)/計劃持續時間)*100 (持續時間不包含非工作日) |
進度偏差(%) | ((實際結束時間-計劃結束時間)/計劃持續時間)*100 |
工作量偏差(%) | (實際工作量-計劃工作量)/計劃工作量 |
規模偏差(%) | ((實際規模-計劃規劃)/計劃規模)*100 |
(1-(修改、增加或刪除的分配需求數/初始的分配需求數))*100 | |
軟件需求穩定性指數(%) | |
發布前缺陷發現密度(個/KLOC) | ((發布后缺陷發現總數-(發布后前測試計劃本身缺陷數)/規模(KLOC) (這里的發布指開發向測試部發布) |
遺留缺陷密度(個/KLOC) (遺留缺陷:測試部發現的缺陷) |
(測試部發現缺陷數-測試部測試計劃本身缺陷數)/規模(KLOC) |
生產率(LOC/人天) | 軟件規模(LOC)/總工作(人天) |
質量控制活動缺陷發現密度(度量目的:建立基線,評估評審、測試是否充分提供參考) | |
SRS評審缺陷發現密度(個/頁) | SRS評審發現的缺陷數/SRS文檔頁數 |
STP評審缺陷發現密度(個/用例) | STP評審發現的缺陷數/ST用例數 |
HLD評審缺陷發現密度(個/頁) | HLD評審發現的缺陷數/HLD文檔頁數 |
ITP評審缺陷發現密度(個/用例) | ITP評審發現的缺陷數/IT用例數 |
LLD評審缺陷發現密度(個/頁) | LLD評審發現的缺陷數/LLD文檔頁數 |
UTP評審缺陷發現密度(個/用例) | UTP計劃評審發現的缺陷數/UT用例數 |
CODE評審缺陷發現密度(個/KLOC) | CODE評審發現缺陷數/編碼階段代碼規模 |
UT缺陷發現密度(個/KLOC) | UT發現缺陷數/UT階段代碼規模 |
IT缺陷發現密度(個/KLOC) | IT發現缺陷數/IT階段代碼規模 |
ST缺陷發現密度(個/KLOC) | ST發現缺陷數/ST階段代碼規模 |
缺陷類型引入密度: | |
SR缺陷引入密度(個/頁) | SRS類型缺陷數/SRS文檔頁數 |
HLD缺陷引入密度(個/頁) | HLD類型缺陷數/HLD文檔頁數 |
LLD缺陷引入密度(個/頁) | LLD類型缺陷數/LLD文檔頁數 |
Code缺陷引入密度(個/KLOC) | CODE類缺陷數/代碼規模 |
評審活動的有效性(度量目的:建立基線,對相關評審是否充分提供參考) | |
SRS評審有效性(%) | SRS評審發現的SRS類缺陷數/SRS類缺陷總數 |
HLD評審有效性(%) | HLD評審發現的HLD類缺陷數/HLD類缺陷總數 |
LLD評審有效性(%) | LLD評審發現的LLD類缺陷數/LLD類缺陷總數 |
代碼評審有效性(%) | 代碼評審發現的Code類缺陷數/Code類缺陷總數 |
每千行代碼的文檔規模 | |
每千行代碼SRS文檔規模(pages/KLOC) | SRS文檔頁數/代碼規模 |
每千行代碼HLD文檔規模(pages/KLOC) | HLD文檔頁數/代碼規模 |
每千行代碼LLD文檔規模(pages/KLOC) | LLD文檔頁數/代碼規模 |
質量成本 | |
質量成本(%) | (評審工作量+返工工作量+缺陷修改工作量+測試計劃準備工作量+ 測試執行工作量+培訓工作量+質量保證工作量)/實際總工作量 |
返工成本指數(%) | (返工工作量+缺陷修改工作量)/實際總工作量 |
交付件生產率 | |
SRS文檔生產率(頁/人天) | SRS文檔頁數/(SRS文檔準備工作量+SRS評審工作量+SRS修改工作量) |
STP用例生產率(用例/人天) | ST用例數/(STP準備工作量+STP評審工作量+STP修改工作量) |
HLD用例生產率(頁/人天) | HLD文檔頁數/(HLD文檔準備工作量+HLD評審工作量+HLD修改工作量) |
ITP用例生產率(頁/人天) | ITP用例數/(ITP準備工作量+ITP評審工作量+ITP修改工作量) |
UTP用例生產率(頁/人天) | UTP用例數/(UTP準備工作量+UTP評審工作量+UTP修改工作量) |
編碼階段代碼生產率(LOC/人天) | 編碼階段實際代碼規模/(編碼工作量+代碼評審工作量+代碼修改工作量) |
測試執行效率 | |
UT用例執行效率(用例/人天) | UT用例數/(UT準備工作量+UT用例執行工作量+UT缺陷修改工作量) |
IT用例執行效率(用例/人天) | IT用例數/(IT準備工作量+IT用例執行工作量+IT缺陷修改工作量) |
ST用例執行效率(用例/人天) | ST用例數/(ST準備工作量+ST用例執行工作量+ST缺陷修改工作量) |
每千行代碼測試用例規模(度量目的:建立基線,為評估交付件的質量從設計是否充分、粒度角度提供一個參考) | |
每千行代碼ST用例規模(用例/KLOC) | ST用例數/代碼規模 |
每千行代碼IT用例規模(用例/KLOC) | IT用例數/代碼規模 |
每千行代碼UT用例規模(用例/KLOC) | UT用例數/代碼規模 |
實測規模缺陷發現密度 (度量目的:建立基線,為評估測試用例的質量提供一個參考) | |
UT實測規模缺陷發現密度(個/KLOC) | UT發現的缺陷數/UT活動實際測試代碼規模 |
IT實測規模缺陷發現密度(個/KLOC) | IT發現的缺陷數/UT活動實際測試代碼規模 |
ST實測規模缺陷發現密度(個/KLOC) | ST發現的缺陷數/UT活動實際測試代碼規模 |
總結:
開展度量活動的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是要保證度量基礎數據的有效、準確性,否則度量結果將是垃圾,反而會起誤導作用.搜集準確有效的度量數據工作量并不小,所以決定采用哪些度量項需要從投入和產出來衡量。
延伸閱讀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