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開發質量管理層次初步劃分如下:
1、技術層次(數據、編程、文檔)
2、方法體系層次(措施、項目、過程)
3、社會因素層次(質量環境、技術標準、業務標準、人員)
軟件開發質量管理層次模型如下圖:
#FormatImgID_0# |
2 技術層次
2.1 數據質量管理層次
多數情況下,軟件系統的最終目的是對用戶關心的各類數據(信息)完成各種各樣靜態或者動態的處理或管理任務,為用戶創造他們所期望和額外的價值。因此數據質量是用戶最為關心的,數據質量也反映了軟件系統產品的質量。數據質量是數據抽取、數據轉換、數據整合、數據倉庫以及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等項目中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必須考慮的主要工作。數據質量管理可分為人工比對、程序比對、統計分析三個層次。
2.1.1 人工比對
為了檢查數據的正確性,測試人員打開相關數據庫,對轉換前和轉換后的數據進行直接的比對,發現其不一致性,通知相關人員進行糾正。
2.1.2 程序比對
為了自動化地檢查數據的質量,更好地進行測試對比,程序員編寫查詢比對程序給測試人員使用。測試人員使用此程序對轉換前和轉換后的數據進行比對,發現其不一致性,通知相關人員進行糾正。
2.1.3 統計分析
為了更加全面地從總體上檢查數據的質量,需要通過統計分析的方法,主要通過對新舊數據不同角度、不同視圖的統計對數據轉換的正確程度進行量化的分析,發現其在某個統計結果的不一致性,通知相關人員進行糾正。
2.2 編程質量管理層次
軟件系統是靠“編”出來的,為了確保軟件產品的質量,就必須確保軟件程序代碼的質量。為了提高編程質量,應檢查源碼的邏輯、屬性、對象命名標準、語言代碼布局等內容;代碼的編譯、鏈接、集成和構建必須得到驗證和確認。編程質量管理層次可分為黑盒測試、灰盒測試、白盒測試、編譯檢查、編程規范、編程邏輯、編程優化。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