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群體如何聯系?
生產中系統承受的工作負載是什么?以及混合的事務?
團隊需求是進展到構建階段前需要解決的最后一個問題。這只不過是決定適合的性能團隊成員來參與到未來的負載測試。最初,這也許被自動的確定(例如,當只有一個團隊)。然而,如果性能測試成為卓越中心(CoE)的一部分,那么資源分配,內部后勤就應該在設計階段考慮和解決。
預先收集一套完整的業務,技術,系統,和團隊需求是使負載測試有效和成功的基礎。
構建
構建階段將在設計階段確定的業務過程和工作負載轉變為自動化組件,這部分可以驅動可重復的,實際的負載。這可以分為兩個方面:自動化設置和環境設置。自動化設置是由性能工程師完成的一系列連續的工作。
腳本:將確定的業務過程記錄為自動腳本。
事務:插入定時器來產生業務所需的邏輯計時。
參數化:用一個池替代所有的輸入數據,例如ID和密碼,這樣每個虛擬用戶用唯一的數據訪問應用。
場景:通過給用戶組分配不同的腳本,連通性和用戶行為等方法,創建生產工作負載。
監測器:確定負載下所要監控的服務器或機器。
環境設置由執行成功,現實的負載測試所需的硬件,軟件,和數據組成。這些可能涉及到系統,DBA,運營和業務團隊。
構建階段的最終成果就是可以執行在可用的,已配置的環境上的一系列自動化“資產”。
執行
對于剛接觸性能測試的新手來說,經常存在一個誤解,就是執行是一個單一事件。實際上,它是一個由多種類型的性能測試組成的多步驟的過程。每種測試都提供了理解發布應用所帶來風險的必要信息。負載測試的類型包括:
基線測試驗證了系統和其周圍環境可在合理的技術參數下運行。性能測試按5到10個用戶執行,作為最終用戶事務性能的基線。這些測試應該在性能測試的開始和結束時執行,來測量響應時間的絕對改進。
性能測試在環境中模仿負載,并確定系統可以支撐的最佳和最大用戶數量。這些測試應該仿效平均和峰值時間的生產用法,他們應當最大限度地仿真用戶的真實行為,例如思考時間,調制解調器的仿真,和各種類型的瀏覽器。同時,采用其它專用的監控和診斷工具,有效地查看系統內部行為,診斷系統衰變和瓶頸。
基準測試被設計來測量和對比理想情況下的各種機器類型,環境,或應用的版本。當系統經過擴展性測試后,執行這些測試可以幫助了解不同體系結構的影響。
滲透測試被設計用于在長時間的負載下檢測系統的執行情況。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