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是否有內存泄漏的時候是這樣做的:記錄大并發開始前和結束后的差值,然后再記錄不做壓力的時候相同時間內的內存差值,兩者作對比,如果很大的話就認為有內存泄漏。不知道這樣對不對?
事務響應時間,每秒事務數指的一個用戶數還是虛擬用戶總數呢
2、8原則是不錯,5秒是操作忍受的臨界點也好;
只是“并發用戶數一般是在線用戶數的2%~3%”,是如何有此根據的?
狀態 離線 每秒事務數是根據實際情況統計出來的,然后再確定壓力測試的方法和虛擬用戶數,比如一天有多少人訂飛機票,然后除以時間,得出每秒事務數。
至于并發用戶數一般是在線用戶數的2%~3%,這也只是一個經驗之談,實際情況要實際分析。這個數據是信息產業部的軟件評測中心的人告訴我的。我在實際測試中也是按這個來測試的。
個人認為這個經驗公式要根據不同的業務來定制。
在向系統加壓過程中,如果系統的內存沒有泄露,那么當壓力一定時,內存的使用率應該大致維持在一定的范圍內。如果內存有泄露,那么隨著時間的增加,內存使用應該越來越高;當然比如一次操作內存泄露不大,那么就需要運行大量的時間才能看出來。所以個人認為,應該把檢查內存泄露放在單元測試中進行,而不在進行性能測試的過程中去檢查這點。
以前在作嵌入式開發中,檢查內存的方式是:執行一次操作(或者流程)前,檢查系統的內存數,執行一次操作后,再次檢查系統的內存數,如果沒有內存泄露,那么兩次的內存數是相同的,如果有泄露,還可以知道泄露多少個字節。當然可以這么做前提是該系統提供了類似的一些命令。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