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測試方法一般分為兩種:白盒測試與黑盒測試。其中,白盒測試又稱為結構測試、邏輯驅動測試或基于程序本身的測試,著重于程序的內部結構及算法,通常不關心功能與性能指標。黑盒測試又被稱為功能測試、數據驅動測試或基于規格說明的測試,實際上是站在最終用戶的立場上,檢驗輸入輸出信息及系統性能指標是否符合規格說明書中有關功能需求及性能需求的規定。
隨著rad環境的發展,軟件工程面臨新的挑戰,其中包括:
●應用系統的規模越來越龐大,結構越來越復雜;
●開發團隊人員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
●項目投資日益提高,導致投資風險增大。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軟件質量面臨著更大的危機,而解決問題的關鍵正是黑盒測試,可是由于傳統的黑盒測試往往局限于手工測試,憑借工程人員的經驗自發地進行,缺乏嚴格的測試管理機制,因而效果并不明顯。
在分發一個應用系統之前,若沒有經過科學、周密的黑盒測試,就相當于將大量隱含的缺陷(defect)交付到最終用戶手中,這對于開發團隊自身、項目投資方及最終用戶來說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也將嚴重損害三方的利益。
今天,軟件的質量要求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對軟件的質量監督中,黑盒測試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隨著軟件開發平臺及軟件設計思想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rad技術的發展,對黑盒測試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人們發現,必須遵循一定的測試理論,依賴于優秀的測試工具,才能進行科學、完備的測試。
二、黑盒測試的操作步驟
在傳統的軟件開發生命周期當中,測試工作往往被擱置到整個開發過程的后期進行,也就是說,當應用程序的編碼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才開始進行測試,這樣做的缺點在于:
a)由于應用程序龐大而復雜,測試工作千頭萬緒,測試人員難以組織科學、全面的測試用例,從而大幅度提高了測試成本,并嚴重影響測試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b)由于缺陷所涉及的模塊從開發到測試之間的時間間隔較長,使得程序員的修改和維護工作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c)由于受到分發日期的限制,測試工作往往是在忙碌中結束的,而將大量的缺陷遺留給最終用戶,也就是說,真正的測試工作實際上是由最終用戶來完成的。
因此,為了保證測試工作科學、精確、全面、有序地進行,應該采取一邊開發一邊測試的策略,使得開發工作與測試工作平行進行,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越早測試越好”的概念。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