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存分析方式
內存分析用于判斷系統有無內存瓶頸,是否需要通過增加內存等手段提高系統性能體現。
內存分析需要應用的計數器:Memory類別和Physical Disk類別的計數器。內存分析的主要方式和步驟:
(1)首先檢討Memory、Available Mbytes指標
如果該指標的數據對比小,系統可以出現了內存方面的問題,需要繼續上面步驟進一步分析。
(2)注意Pages÷sec、Pages Read÷sec和Page Faults÷sec的值
操作系統會應用磁盤較好的方式提高系統可用內存量或者提高內存的應用效率。這三個指標直接反映了操作系統進行磁盤交換的頻度。
如果Pages÷sec的計數延續高于幾百,可以有內存問題。但Pages÷sec值不一定就表明有內存問題,可以是運行應用內存映射文件的次序所致。 Page Faults÷sec說明每秒發生頁面熟效次數,頁面熟效次數越多,說明操作系統向內存讀取的次數越多。此事需要檢討Pages Read÷sec的計數值,該計數器的閥值為5,如果計數值逾越5,則可以判斷存在內存方面的問題。
注:在UNIX÷LINUX系統中,對于指標是(page)si和(page)so。
(3)根據Physical Disk計數器的值分析性能瓶頸
對Physical Disk計數器的分析蘊含對Page Reads÷sec和%Disk Time及Aerage Disk Queue Length的分析。如果Pages Read÷sec很低,同時%Disk Time和Average Disk Queue Length的值很高,則可以有磁盤瓶頸。但是,如果隊列長度增加的同時Pages Read÷sec并未降落,則是內存缺少。
注:在 UNIX÷LINUX系統中,對應的指標是Reads(Writes)per sec、Percent of time the disk is busy和Average number of transactions waiting for service。
2、處理器分析法
(1)首先看System、%Total Processor Time 性能計數器的計數值
該計數器的值體現服務器整體處理器應用率,對多處理器的系統而言,該計數器提醒所有CPU的平均應用率。如果該值延續逾越90%,則說明整個系統面臨著處理器方面的瓶頸,需要通過增加處理器來提高性能。
注:多處理器系統中,該數據本身不大,但PUT直接負載狀況極不均衡,也應該視作系統發生處理器方面瓶頸。
(2)其次檢討每個CPU的Processor、%Processor Time 和 Processor、%User Time 和 Processor、%Privileged Time
Processor、%User Time 是系統非中央操作消耗的CPU時間,如果該值較大,可以推敲是否能通過友好算法等方式降落這個值。如果該服務器是數據庫服務器, Processor、%User Time 值大的原因很可以是數據庫的排序或是函數操作消耗了過多的CPU時間,此時可以推敲對數據庫系統進行優化。
(3)研究系統處理器瓶頸
檢討 System、Processor Queue Length 計數器的值,當該計數器的值大于CPU數量的總數+1時,說明發生理處理器阻塞。在處理器的%Process Time很高時,一般都隨處理器阻塞,但發生處理器阻塞時,Processor、%Process Time 計數器的值并不一定很大,此時就必須查找處理器阻塞的原因。
%DOC Time 是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內容,該計數器越低越好。在多處理器系統中,如果這個值大于50%,并且Processor、%Precessor Time非常高,加入一個網卡可以回提高性能。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