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設計測試用例
按照函數接口說明文檔,依據測試計劃中的測試尺度來設計測試用例,形成文檔。
函數接口的測試用例設計,與傳統GUI界面產品的用例設計思路是一樣的,包括測試輸入(正常、異常輸入)和預期輸出兩部分,等價劃分、邊界值等設計方法也同樣適用,只是這時的界面變成了函數接口的輸入參數,而不再是GUI元素。
1.3.3 執行測試
依據測試用例設計文檔,編寫調試代碼,執行測試。這是函數接口測試中最為耗時的過程,Bug也主要是在這個過程中被發現的。開發人員修正Bug,測試人員進行回歸測試,直至Bug被關閉。
1.3.4 編寫可復用的測試代碼
當一個函數的bug修正基本完成后,整理調試代碼,將其轉化為可復用測試代碼。
函數接口最后的測試代碼與其測試用例設計應該是一致的,測試代碼是測試用例的具體實現。如果測試代碼需要獨立的測試數據,則要詳細記錄下這些數據的相關信息。測試用例設計文檔、測試代碼、測試代碼所需測試數據,這三者構成完整的測試程序。
在編寫測試代碼的時候需要注意:不同測試部分的測試數據應該互不干擾,各部分的測試代碼,在測試結束時要負責恢復測試環境,以使下一個測試能正常運行,也便于測試代碼的維護。
1.3.5 增強測試
這是一個可選項目,不是必須的。是否進行這項工作,在制定測試計劃的時候就要考慮清楚。
對于函數接口的增強測試,可以考慮的測試內容包括(但不限于):代碼測試覆蓋率的統計、函數接口的Run-time錯誤檢測。這類測試工作需要工具的支持,可選的工具如:Compuware的Devpartner,IBM的PurifyPlus等。
1.3.6 結束測試
結束測試階段的工作包括:編寫測試報告、測試資料整理。
完成測試計劃中羅列的所有工作,達到預期的測試目標后,進行測試報告的編寫。
對于測試過程中產生的測試資源——測試計劃、測試用例設計、測試代碼,這些是以后測試復用的基礎。如果這些資源本身不能說明自己,則需要整理一份單獨的說明文檔,供以后參考使用。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