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對認定為同一對象的實例是否提供或需要相同的服務,如果服務隨著不同的實例而變化,認定的對象就需要分解或利用繼承性來分類表示。
1.5 如果系統沒有必要始終保持對象代表的實例的信息,提供或者得到關于它的服務,認定的對象也無必要。
1.6 認定的對象的名稱應該盡量準確,適用。
2 對認定的結構的測試
在Coad方法中,認定的結構指的是多種對象的組織方式,用來反映問題空間中的復雜實例和復雜關系。認定的結構分為兩種:分類結構和組裝結構。分類結構體現了問題空間中實例的一般與特殊的關系,組裝結構體現了問題空間中實例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2.1 對認定的分類結構的測試可從如下方面著手:
2.1.1 對于結構中的一種對象,尤其是處于高層的對象,是否在問題空間中含有不同于下一層對象的特殊可能性,即是否能派生出下一層對象。
2.1.2 對于結構中的一種對象,尤其是處于同一低層的對象,是否能抽象出在現實中有意義的更一般的上層對象。
2.1.3 對所有認定的對象,是否能在問題空間內向上層抽象出在現實中有意義的對象
2.1.4 高層的對象的特性是否完全體現下層的共性
2.1.5 低層的對象是否有高層特性基礎上的特殊性
2.2 對認定的組裝結構的測試從如下方面入手:
2.2.1 整體(對象)和部件(對象)的組裝關系是否符合現實的關系。
2.2.2 整體(對象)的部件(對象)是否在考慮的問題空間中有實際應用。
2.2.3 整體(對象)中是否遺漏了反映在問題空間中有用的部件(對象)。
2.2.4 部件(對象)是否能夠在問題空間中組裝新的有現實意義的整體(對象)。
3 對認定的主題的測試
主題是在對象和結構的基礎上更高一層的抽象,是為了提供OOA分析結果的可見性,如同文章對各部分內容的概要。對主題層的測試應該考慮以下方面:
3.1 貫徹George Miller 的"7+2"原則(參見[3]),如果主題個數超過7個,就要求對有較密切屬性和服務的主題進行歸并。
3.2 主題所反映的一組對象和結構是否具有相同和相近的屬性和服務。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