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面向對象
面向對象方法被人談論了二十多年了。我接觸它比較晚,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開始學習使用它。若說對這個方法做些評價,那還真是大言不慚了。~不過這么些年來,也周期性的對面向對象做些思考;驅蝈e,我想都值得總結一下。一家之言,來看的同學不必太當真。
首先我們要區分一下“基于對象”和“面向對象”的區別。
基于對象,通常指的是對數據的封裝,以及提供一組方法對封裝過的數據操作。比如 C 的 IO 庫中的 FILE * 就可以看成是基于對象的。
面向對象,則在基于對象的基礎上增加了多態性。所謂多態,就是可以用統一的方法對不同的對象進行同樣的操作。當然,這些對象不能完全不同,而需要有一些共性,只有存在了這些共性才可能用同樣的方法去操作它們。我們從 C++ 通常的實現方法的角度來看,A 和 B 在繼承關系上都有共同的祖先 R ,那么我們就可以把 A 和 B 都用對待 R 的控制方法去控制它們。
為什么需要這樣做?
回到一個古老的話題:程序是什么?
程序 = 算法 + 數據結構
在計算機的世界里,數據就是一個個比特的組合;代碼的執行流程就是順序、分支、循環的程序結構的組合。用計算機解決問題,就是用程序結構的組合去重新排列數據的組合,得到結果。為了從龐大的輸入數據(從 bit 的角度上看,任何輸入數據都可能非常的龐大),通過代碼映射到結果數據。我們就必須用合理的數據結構把這些比特數據組合起來,形成數量更少的單元。
這些單元,就是對象。對象同時也包括了對它進行操作的方法。這樣,我們完成了一次封裝,就變成了:
程序 = 基于對象操作的算法 + 以對象為最小單位的數據結構
封裝總是為了減少操作粒度,數據結構上的封裝導致了數據數據的減少,自然減少了問題求解的復雜度;對代碼的封裝使得代碼得以復用,減少了代碼的體積,同樣使問題簡化。
接下來來看 基于對象操作的算法。這種算法必須將操作對象看成是同樣的東西。在沒有對象的層次上,算法操作的都是字節,是同類。但是到了對象的層次,就不一定相同了。這個時候,算法操作的是一個抽象概念的集合。
在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中,我們便少不了容器。容器就用來存放一類有共同抽象概念的東西。這里說有共同概念的東西,而沒有說對象。是因為對于算法作用于的集合,里面放的并不是對象實體,而是一個對實體的引用。這個引用表達的是,算法可以對引用的那一頭的東西做些什么,而并不要求那一頭是什么。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