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用例要蘊含欲測試的功能、應輸入的數據和預期的輸入效果。測試數據應中選用少量、高效的測試數據進行盡能夠完備的測試;基礎主旨是:設計一組發現某個伙伴或某類伙伴的測試數據,測試用例應掩飾方面:
1、 正確性測試:輸入用戶實際數據以驗證系統是滿足需求規格說明書的要求;測試用 例中的測試點應首先保證要至少掩飾需求規格說明書中的各項功能,并且正常。
2、 容錯性(結實性)測試:次序能夠排匯正確數據輸入并且發作正確(預期)的輸入, 輸入合法數據(合法類型、不符合要求的數據、溢出數據等),次序應能給出提示 并進行相應解決。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對產品操作一點也不懂的客戶,在進行任意操作。
3、 完整(安全)性測試:對未禁授權的人應用軟件系統或數據的企圖,系統能夠控制的程度,次序的數據解決能夠保持外部信息(數據庫或文件)的完整。
4、 接口間測試:測試各個模塊相互間的協調和通信狀態,數據輸入輸入的一致性和正確性。
5、 數據庫測試:依據數據庫設計規范對軟件系統的數據庫結構、數據表及其之間的數據調用關系進行測試。
6、 邊界值分析法:一定邊界狀態(剛好等于、稍小于和稍大于和剛剛大于等價類邊界值),針對我們的系統在測試過程中主要輸入一些合法數據÷合法數據,主要在邊界值附近選取。
7、 壓力測試:輸入10條記錄運行各個功能,輸入30條記錄運行,輸入50條記錄運行。。。進行測試。
8、等價劃分:將所有能夠的輸入數據(有效的和無效的)劃分成若干個等價類。
9、伙伴推測:主要是依據測試閱歷和直覺,參照以往的軟件系統出現伙伴之處。
10、效率:完成預定的功能,系統的運行時間(主要是針對數據庫而言)。
11、可理解(操作)性:理解和應用該系統的難易程度(界面友好性)。
12、可移植性:在不同操作系統及硬件配置狀態下的運行性。
13、回歸測試:遵循測試用例將所有的測試點測試完結,測試中發現的問題開發人員 已經解決,進行下一輪的測試。
14、對照測試:將已經發版的類似產品或原有的老產品與測試的產品同時運行對照,或與已往的測試效果對照 。
說明:針對不同的測試類型和測試階段,測試用例編寫的偏重點有所不同。
1、 其中第1、2、6、8、9、13項為模塊(組件、控件)測試、組合(集成)測試、系統測試都涉及偏重點測試的方面。
2、 單元(模塊)測試(組件、控件)測試:重點測試第5項。
3、 組合(集成)測試:重點進行接口間數據輸入及邏輯的測試,即第4項。
4、 系統測試:重點測試第3、7、10、11、12、14項。
5、 其中壓力測試和可移植性測試如果是公司的系列產品,能夠選用其中有代表性的產品進行一次代表性測試即可。
6、 GMPS基礎測試用例設計完成后,其他的測試項目只編寫設計與之不同部分的測試用例。
7、 對于每個測試項目測試的測試用例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測試閱歷的積累或在測試其他項目發現有測試不短缺的測試點時,能夠始終的填補圓滿測試項主旨測試用例。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