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頁:需求管理的需求
通過我們對需求管理實際應用的分析,幾個關鍵因素凸現出來。首先,需求管理在開發周期中是自始至終存在的。注意:不要把它簡單理解為"需求周期",需求管理必須始終保持更新,它構成了技術管理的基礎。
其次,需求管理同項目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我們把每一個需求的解決看作一個里程碑,并以此出發對整個開發進程進行監控,我們就應該對整體開發工作進行精密細致的劃分,從而將需求分析具體化。
☆需求管理的概念化闡釋
需求管理應當具有以下幾個特征:能夠在開發周期的初期就建立需求模型;建模的成本很低;易于以后的具體化和優化;本身能體現最終解決方案的特征。也許某些細節是抽象的,但需求管理模型本身必須是完整的。需求模型不應當具有誘導性或傾向性,必須為開發工作留有充分發揮和優化的空間。同時,我們能夠通過需求模型對最終產品作出評估。但不幸的是,這些特征本身也不是彼此完全兼容的,很難在一個簡單模型中做到面面俱到。
在開發初期針對需求而搭建產品模型(Early Models)是容易的,成本也不會太高,但是這樣的模型是很抽象的,絕非等同于最終產品。隨后的產品原型(Prototypes)或高級模型 (Qualification Models) 將更接近于最終產品,但搭建這樣的模型會要求更高的成本,同時可供修改的余地也更少。
需求管理的多種模式:
需求管理所要搭建的不同模式是由系統工程所采用的標準決定的。傳統上需求管理有兩種模式:客戶模式和系統需求模式。從這兩種模式出發的方案應該分別進行設計,不幸的是我們常常將此二者混為一談。
用戶模式著重描述用戶面臨的問題或希望得到的結果。用戶模式的語言組織很象使用場景的實地描述,指明時間,側重結果。無論誰搭建用戶模式,都必須從用戶的角度出發。
系統需求模式實際是抽象化的解決方案。系統需求模式的語言組織經常運用功能描述或使用詳解性的說明文字,事實上功能描述和使用詳解正是系統需求模式語言組織的典型風格。
實際上設計方案應當是第三種模式,即具體化的解決方案。很明顯這種模式已經非常接近于最終解決方案。很多不同的設計方案都能解決用戶需求,而在用戶需求既定的同時對設計方案作出修改也是切實可行的。在硬件系統設計中,最終進行規模生產的產品體現的往往是第四種模式。
其他設計模式:
搭建多種系統設計模式需要付出相當的工作量,因為每種設計都做到條理清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設計構架和最終方案是一致的,那么工作量可能會減少一些。有些設計方案從產品角度出發,認為不同設計模式最好采用相同構架。但在實際應用當中,設計模式必須采用不同構架,這是因為:
●有些設計中同功能無關的需求,放在其他條件下則可能引起變化;
●出于重復利用現存模塊的考慮;
●出于對機構效率的考慮;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