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淺出單元測試[2] 單元測試方法
第2和第3行是定義輸入數據,第4行是調用被測試函數,這些容易理解,不作進一步解釋。第5行是預期輸出,它的特點是當實際輸出與預期輸出不同時自動報錯,ASSERT是VC的斷言宏,也可以使用其他類似功能的宏,使用測試工具進行單元測試時,可以使用該工具定義的斷言宏。
示例中的格式顯得很不簡潔,2、3、4、5行可以合寫為一行:ASSERT(pObj->Add(0, 0) == 0);但這種不簡潔的格式卻是老納極力推薦的,因為它一目了然,易于建立多個測試用例,并且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同時,也是極佳的代碼文檔,總之,老納建議:輸入數據和預期輸出要自成一塊。
建立了第一個測試用例后,應編譯并運行測試,以排除語法錯誤,然后,使用拷貝已有的測試用例并進行修改的辦法建立其他測試用例。由于各個測試用例之間的差別往往很小,通常只需修改一兩個數據,拷貝修改是最快的建立多個測試用例的辦法。
三 測試用例
下面說說測試用例、輸入數據及預期輸出。輸入數據是測試用例的核心,老納對輸入數據的定義是:被測試函數所讀取的外部數據及這些數據的初始值。外部數據是對于被測試函數來說的,實際上就是除了局部變量以外的其他數據,老納把這些數據分為幾類:參數、成員變量、全局變量、IO媒體。IO媒體是指文件、數據庫或其他儲存或傳輸數據的媒體,例如,被測試函數要從文件讀取數據,那么,文件中的原始數據也屬于輸入數據。一個函數無論多復雜,都無非是對這幾類數據的讀取、計算和寫入。預期輸出是指:返回值及被測試函數所寫入的外部數據的結果值。返回值就不用說了,被測試函數進行了寫操作的參數(輸出參數)、成員變量、全局變量、IO媒體,它們的預期的結果值都是預期輸出。一個測試用例,就是設定輸入數據,運行被測試函數,然后判斷實際輸出是否符合預期。下面舉一個與成員變量有關的例子:
產品函數:
以下是代碼片段: void CMyClass::Grow(int years) { mAge += years; if(mAge < 10) mPhase = "兒童"; else if(mAge <20) mPhase = "少年"; else if(mAge <45) mPhase = "青年"; else if(mAge <60) mPhase = "中年"; else mPhase = "老年"; } 測試函數中的一個測 |
試用例:
CaseBegin();{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