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系統時,首先是描述需求;其次根據需求建立系統的靜態模型,以構造系統的結構;第三步是描述系統的行為。其中在第一步與第二步中所建立的模型都是靜態的,包括用例圖、類圖、對象圖、組件圖和配置圖等五個圖形。其中第三步中所建立的模型包括狀態圖、活動圖、順序圖和合作圖等四個圖形,是UML的動態建模機制。
3.2 使用UML建立本系統的模型
、 系統的用例圖
用例圖被稱為參與者和外部用戶所能觀察到的系統功能的模型圖。圖3是本系統的用例圖。由三個二元關聯類的事項組成,即消費者與系統服務器之間的卡的管理事項,儲值卡與收款機之間的消費事項,以及系統服務器與服務員的結算事項。整個系統參與者是消費者、管理員和服務員。
、 系統的順序圖
順序圖顯示對象之間的動態合作關系,它強調對象之間消息發送的順序,同時顯示對象之間的交互。系統中,系統服務器處于主動位置,它管理相關的事項和其它類,從系統服務器、儲值卡、收款機三類活動的相關對象開始進行執行路線追蹤,發現系統中各種消息連接。用圖4的順序圖對消費事項個案進行更為詳細的描述。
、 系統的部署圖
部署視圖描述位于節點實例上的運行構件實例的安排。節點是一組運行資源,如計算機、設備或存儲器等,部署視圖用部署圖來表達。圖5表示系統中各構件和每個節點包含的構件。
、 建模各階段及相關UML構造
從使用UML建模的整個過程來講,可分成概念級建模、邏輯級建模、物理級建模三個階段。概念級建模用于需求分析階段,主要采取用例圖、對象圖、活動圖來表示;邏輯級建模用于分析和初步設計階段,主要用類圖、序例圖、狀態圖來表示;物理級建模用于詳細設計階段,主要用類圖、數據庫設計模型、DDL腳本、構件圖、配置圖來表示。
本系統只是簡單地給出這三個階段對應的相應圖例。在物理級建模階段,設計人員理解系統和數據庫的交互后可為轉向數據模型做準備,把類映射到表格,把屬性映射到列,把類型映射到數據類型,把關聯映射到關系,使系統分析設計和數據庫的設計同步進行,避免數據庫設計和應用系統的脫節。
4 結論
從整個系統的設計過程可以看出,UML作為面向對象建摸領域的工業標準,在軟件系統的設計過程中有著巨大的優勢。它的各個模型可以幫助開發人員更好地理解業務流程,建立更可靠、更完善的系統模型。從而使用戶和開發人員對問題的描述達到相同的理解,以減少語義差異,保障分析的正確性。
5 參考文獻
[1] 段培同,王宜懷.基于UML的校園一卡通管理系統的分析與設計[J] .聊城大學學報,2005( 1) .
[2] 汪林林,華奇兵. 基于UML的MIS分析與設計方法[J]. 計算機科學,2002(4) .
[3] 郁磊. 統一建模語言在小型信息系統設計中的應用[J]. 計算機工程,2002(7) .
[4] 邵維忠,麻志毅,譯. UML用戶指南[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9-12.
[5] 邱仲潘.UML與Rational Rose2002從入門到精通[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8-16.
[6] Wendy Bogge. UML with Rational Rose從入門到精通[M] .北京:電力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