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網格開通運行一個月來,已顯示出強大計算平臺的雛形。目前它已具備18萬億次聚合計算能力,標志著我國已能有效整合全國范圍內大型計算機的資源,通過資源共享、協同工作和服務機制,有效支持科學研究、資源環境、先進制造和信息服務等方面應用,以技術創新,推動國家信息化建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中國國家網格裝備了我國自主研制的聯想深騰6800、曙光4000A高性能計算機,由上海超算中心、中科院網絡中心、清華大學、香港大學等八個成員節點,聯合構成了開放的網格環境,通過自主開發的網格軟件,支撐網格環境的運行和應用網格的開發建設。其中,上海超級計算中心是國家網格南方主節點,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網格節點,配備了峰值性能達每秒11.2萬億次浮點運算能力的曙光4000A超級服務器。
國內高性能超級計算機的快速發展,為國家網格開通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據曙光公司負責人介紹,曙光4000系列高性能計算機自2003年推向市場后,已在國內眾多科研項目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充分證明了國產高性能計算機的技術水準。
網格(Grid)一詞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很陌生。但其實一些互聯網用戶早已在運用網格計算了。從專業角度講,網格是近年來從廣域網絡計算發展而來的一種技術,它把互聯網從通訊和信息交互的平臺提升到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通過網格技術的應用,整個互聯網有望被集成為一臺虛擬的巨大超級計算機,實現全球范圍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專家資源、設備資源的全面共享,從而可以把許多閑散的計算機能力整合起來進行一些比如天文學之類的大規模計算。因此,網格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次浪潮”。國家“863”網格計算專家組成員、清華大學教授楊廣文舉例說,在地質調查中對華北地下水進行評估,如果用傳統評估方式需要3年,而借助網格只要3個月即可完成。
(責任編輯:銘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