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在線版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目前提供以下服務:每月50億頁、120種語言,以及超過100萬篇的英語文章。但一個揮之不去的認知問題是:一篇作者不知是誰的文章,值不值得采信?
維基百科管理者認為可信,但我不以為然。
維基百科不找專家,直接邀請大眾共襄盛舉?勺珜懳恼,也可修改別人的文章。不需要任何專業背景,甚至不需掛名。聽起來很誘人嗎你可立刻動手。這套制度依據的信念是,一群沒沒無名但滿懷熱忱的人,憑著團結力量大的優勢,即使不具備傳統的公信力,也可勝任編輯的監督角色。只要對某個主題有興趣的人士,都能主動篩除訛誤的信息,并增添新的材料。
乍看之下,這聽起來簡單明了。但是,諸如文章的哪些段落有問題,哪些是值得收錄在百科全書的詞條,或后來的訂正對原作是補強還是破壞,向來會引起爭議。
維基百科崇尚平等主義,不分學生或諾貝爾獎得主,一律賦予“社區”中的每個人平等的發言權。這種制度難以解決智識上的爭議。
如果有一個權威的擔保者,能保證文章的品質,對維基百科的信譽及其內部的編輯過程會有助益。套用圖書館與信息科學術語,一般讀者如果欠缺判斷信息內容的專業知識時,只能憑“間接知識基準”(secondary epistemic criteria)線索,來推斷信息的可信度。
權威重要還是過程重要?
從前,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聘請愛因斯坦、佛洛伊德、居里等權威學者撰文,來強化這部百科全書的公信力。相形之下,維基百科幾乎未提供任何線索,讓讀者據以評估這部百科全書的文章大致可不可信。列出的一串編輯名字,只是用于電腦屏幕上的化名,匿名編輯者甚至只附上互聯網協定(IP)位址的數字碼。以前,解釋“時空”(Space-Time)的文章篇末會附上“愛因斯坦”的大名,這種作法難道不比今天標注“71.240.205.101”的線索,更能判斷文章的可信度嗎
專家愿意拿自己的專業信譽為一篇文章背書,讓百科全書更具公信力。維基百科舍棄這種制度之后,拿什么取而代之
上周,我拿這個問題詢問維基百科創始人Jimmy Wales。他表示,個別撰稿人對大英百科的重要性無足輕重。他說:“民眾信賴大英百科的某篇文章,不是依據文章作者是誰,而是整個過程!痹谶@個過程中,一群編輯審核某篇文章,然后編修過程就畫下句點。對照下,維基百科的文章受到不斷的查看,永無休止的修訂。
他預言,將來,會變得奇怪的,會是大英百科的編輯過程。他說:“讀者會問:‘這只由一個人寫出來的嗎只經過兩、三人審核嗎這種過程的產物,教我如何采信?’ ”
維基百科社區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例如,英語版維基百科的總詞條最近增加到100萬篇。第100萬篇是關于格拉斯哥(Glasgow)的Jordanhill火車站,原始的文章只有寥寥幾段,但已足敷一般讀者的需求。然而,一周后,社區人士增修紀錄總計640筆。
如果每一種主題,都能采用這種作法,不需訴諸于專業學識,也不會牽扯出火爆的論戰,那么我們可信賴匿名編修社區會產生高品質的作品。但Jordanhill火車站一文是特例,而非常態。
舉例說,介紹人物生平的詞條(biographical entries)通常會引起爭議。最近發生的風波已凸顯出人人都可能擅改文章的問題。
就連Wales本人,也不顧維基百科對“談論你本人文章”的指導原則,逕自修改評論他的維基人物簡介;每當有人修改,他就再改回去。這些事件,即使只是少數,也無助維基百科為這種“來者不拒”的編修過程奠定合法性。
Wales是全職自愿者,和其他數千名自愿編輯一樣,都熱心投入這項非盈利性計劃,值得肯定。截至目前為止,他讓維基百科在不受廣告干擾下持續運作,也值得喝彩。在他的監督下,這套系統在自我查看方面開誠布公,令人欣喜。
話雖如此。維基百科2001年才上路,假以時日,Wales和他的同伴可能會察覺,指定一人作為某篇文章的監督編輯,會提升整部百科全書的信譽。
在維基百科最近發生文章遭亂改引發惡評的事件后,Wales已宣布小幅的改革措施。匿名訪客不再能獲準另辟網頁,不過還是能夠修改現有的文章。為防止有些人針對特定的文章惡作劇,Wales已實施一項“半保護”(semi-protection)政策,使用者必須先注冊,至少四天后才能獲準修改受到保護的文章。他說:“假如有人真的想寫:‘布什是豬頭!仨毜壬纤奶!
Wiki還不等于開放源代碼
但維基百科的制度必須進一步改良,才能迎頭趕上更周延的在線協作模式:開放源代碼運動。
維基百科和Linux這類開源計劃有許多共同點:非盈利性質、知識型事業、動員自愿者的投入。但兩者仍有很大的差別。
主管逾八萬個開源計劃的SourceForge.net管理者開源技術集團(the Open Source Technology Group)的副總裁Jeff Bates說:“維基百科以開源自居,聽在我耳里覺得刺耳!彼赋,每項開源計劃都有一位“慈祥的獨裁者”,是最終的負責人,即使源代碼是眾人的貢獻。他強調,唯有“某人用自己的名字背書”,才會產生好東西。
維基百科是好東西,但要等到100萬篇而且日益增多的文章都逐一完成嚴謹的審核、潤飾,恐怕還得經過漫長的等待。目前只有923篇已被核定為象征優質的“featured”等級,而依照現行的共識決審核過程,每天只能產生一篇。
Wales對這種步調不滿意,似乎有意檢討這種仿照開源軟件的模式。仰賴自愿者貢獻的軟件開發過程有兩階段:一是訂定自由加入的政策,鼓勵自愿者共襄盛舉。然后,訂出一項具約束性的政策,以便控工藝序碼的品質,以備發布。他說,Wikipedia采用“半套模式”。
無庸置疑,維基百科的自愿者討論的話題數目遠勝過大英百科等盈利性的組織,而且更新速度也很快。但是,匿名性卻有礙維基百科建立起公信力。維基百科社區說對了一件事,就是維基百科目前的形式只是測試版。未來要推出1.0版,水準還有待提升。(編按:CNET采用紐約時報授權文章 作者Randall Stross是歷史學家兼作家,目前居住在加州硅谷。)
(責任編輯:銘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