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動態 企業建模
傳統建模體系的缺陷 傳統的建模體系已經研究多年,但是,迄今為止,并沒有出現成功的建模思想和建模工具。由于缺少真正基于實現的業務建模思想和工具,目前的企業管理軟件在功能、開發周期和維護模式、整體成本等各個方面,離企業客戶的滿意還有巨大的距離。正視"IT黑洞"普遍存在的事實,反思這些建模體系的缺陷,將有助于我們提高認識。
管理理論基礎的缺陷
九十年,知識經濟洪波涌起,全球經濟和市場環境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在此背景之下,企業管理也出現了巨大的變革,企業管理的理論界甚至喊出了"管理革命"的口號,許多傳統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受到置疑,而符合新經濟時代的管理思想則開始嶄露頭角。
雖然業務建模思想出現的時間并不長,但是,由于90年代后期、尤其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企業管理模式所發生的變化是如此迅猛和充滿革命性,顯而易見的是,許多傳統的建模體系所立足的基本管理思想本身就有許多缺陷。
模型體系的缺陷
現有的各類建模體系,大多數還停留在單純的理論層次上,即使有一些建模思想試圖提供計算機建模的指導,也基本上都是面向設計而不是面向實現。 正是由于缺乏真正深層次的商品化應用軟件的全面反饋、需求驅動及殘酷淘汰,現有的大多數建模體系在整體上都有如下一些缺陷:
1、條件理想化
許多建模體系首先假定企業的管理水準已經達到較高的規范化程度和穩定度, 但事實上,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管理并不規范,此外,即使是大型的、具有較長歷史的企業,由于面臨市場環境的迅速變化,其管理模式依然處于持續不斷的變革之中。
2、概念模糊
企業是一個動態的、高度復雜的有機體,企業管理實踐中所涉及的要素是非常復雜的,此外,不同企業在管理上的個性化差別往往也是非常顯著的。事實上,企業管理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如信息、功能、流程等,其復雜性遠非現有任何一種建模體系所能描述,也遠非現有任一單一軟件所能體現。然而,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現有的建模體系對企業管理中一些基本要素的描述,基本上還全部停留在非常簡單、模糊的概念性描述上。
3、體系和關聯混亂
正是由于對企業管理中各類要素的描述還停留在非常簡單、模糊的概念性描述上,現有的建模體系根本不可能清晰地刻劃出各類管理要素間的復雜關系。即使現有的某些建模思想對管理要素間的關聯做了一些描述, 由于上述的原因,其關聯往往也是隨意、錯誤和混亂的,比如,現有的相當多數建模體系, 往往通過對組織成員直接進行數據庫表、字段和記錄的的分配,來實現該組織成員的業務分工,其可笑性由此可見一斑。
4、重形式輕實效
現有的許多建模體系,往往過于注重一些符號設計和視覺表現, 而忽視了企業要素真正的內涵和內容。比如,現有的建模體系幾乎都給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異常繁雜的流程圖符號,但是,幾乎沒有建模體系描述了流程時間控制、信息表現、數據權限控制、行為權限控制、協作模式、流轉條件、過程監控、信息傳遞、信息合并、流程自動啟動、流程合并、增值評估等這些重要的流程的基本屬性。
設計方式的缺陷
也許是由于大多數建模思想都不是來自于真正的商品化軟件公司, 現有的幾乎所有的建模思想體系,其所用的軟件設計方法,大都陳舊過時,早已不能適應現代商品化軟件開發的要求。由于現代大型商品化軟件面臨的復雜性爆炸、開發周期縮短、軟件特性全周期演變等多方面的壓力和風險,許多軟件設計方法論早已被軟件廠商所淘汰,而現有的建模工具,卻還在使用這些已經被軟件開發商所拋棄的設計方法。對于企業管理這類高度復雜的、需求持續變化的應用軟件,如果不采用具有革命性的現代軟件開發方式,是不可能產生成功的建模軟件工具和業務平臺。
實現技術的缺陷
現有的建模體系,基本上都是面向設計而不是基于實現的。由于缺乏真正的軟件實現檢驗,現有建模體系所提出的實現技術、無論其先進還是落后、都停留在老生常談的一些基本技術概念的層次上。長期以來在企業管理應用軟件開發和維護上諸多教訓已經讓我們明白,如果沒有突破性的技術實現體系和技術框架,我們仍然注定會陷于應用程序維護的泥潭,制造一個又一個的"IT"黑洞。
軟件實現的缺陷
這是現有任何一種建模體系都未能成功跨越的一道巨大的鴻溝,雖然,任何一種建模思想,都認為現代的企業業務建模思想必須通過計算機軟件才能實現。 但事實上,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成功的建模軟件和業務平臺出現。 不可否認,從建模理論到建模軟件之間,有一段艱苦的、漫長的道路要走。但無論如何,這是一段必須要走的路, 從實用的角度看, 無論是對企業還是應用開發商,建模理論的作用都是很有限的,只有融合了科學建模思想的軟件工具和應用平臺,才能為企業的流程重組和高效管理提供強大的支持,并把諸多陷于MIS泥潭的企業和軟件維護人員解脫出來。
TIB動態企業建模的基本原則
動態企業建模, 必須符合企業業務運作和管理的本質規律, 從企業的業務需求出發, 盡可能地簡化流程、降低業務成本、提高業務的效率和質量。而動態建模工具則是為企業建立、改造、簡化、記錄、分析工作流程的強有力工具;谏鲜鲇^點,TIB的建模體系遵循五個基本原則。
持續完善原則
企業的業務是一個逐步演進的、 持續完善的過程。在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由于體制的變革、 機制的調整、市場的變化、業務的擴展和管理模式的改變等諸多原因,導致企業業務規則的頻繁變化。
從一個全局的角度來看,企業業務的完善是一個循環和螺旋上升的過程,而其中的完善循環則包括了規劃、實施、檢查、分析這四個步驟。
整體集成原則
企業的業務和管理是由一系列的基本要素構成,這些要素是可以很清晰地劃分出來, 但是,在企業的運行和管理中,這些要素是緊密聯系的,只有通過全面、整體地分析這些要素的作用過程及彼此關系,才能清楚企業業務的內在體系問題,從而對業務進行有效的改造和優化。
動態關聯原則
在企業的一個業務過程中,組成企業業務的各個要素是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而且,這些要素之間的關聯,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只有將這些要素的動態變化和關聯過程描述出來,才能有效分析企業的業務過程。
體系原則
企業業務的各個要素間的關聯雖然異常復雜,但這些關聯絕對不是隨意和混亂的。只有對企業的諸要素及其關聯的本質進行深刻的分析,抽取出科學、合理、清晰、有效的描述體系,才能為建模體系提供堅實的理論和實現基礎。
建模體系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構造企業業務管理的模型,由于企業管理的的高度復雜性,真正的建模體系需要深入、精確地描述企業業務的諸多要素及其正確關聯,任何僅僅包含一些簡單概念和模糊關聯的所謂"建模體系",不僅不可能對企業建模提供有效的支持,反而會誤導用戶。
TIB認為,科學、完整、合理、清晰、有效的體系結構是企業建模體系的關鍵。概念模糊、關聯凌亂的建模思想,最終必然導致企業模型的失敗。比如,許多建模方式中,均通過程序手段對組織機構某一成員可訪問的數據表、字段和記錄進行分配,以實現企業內部的業務分工,無疑,這種建模方法本身就是這一類混亂的建模思想的必然結果。
業務優化原則
企業建模的根本任務,就是幫助企業優化流程,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為客戶提供質量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但是,許多建模思想往往將重點放在模型符號上,忽視對業務流程本質的抽取和優化。這樣的建模體工具,根本不可能引導用戶簡化和優化流程。
同時,作為良好的動態企業建模體系,也不應該是簡單的企業活動執行工具,TIB動態企業建模體系所倡導的是通過建模、執行、分析、優化、流程再造這一持續優化過程,幫助企業在業務過程中,全面記錄和分析信息流的內容、優化過程流的環節、降低協作流的時滯、壓縮資源流的成本,有效引導企業經營管理者改善企業業務流程。這些功能才是對建模體系所要實現的目標,也是企業真正需要的管理功能。
TIB動態企業建模體系
TIB的建模思想,體現在高度全面合理的抽象企業元素,簡化模型層次,提高模型的可讀性和操縱控制能力。TIB動態企業建模思想的核心,是為企業提供一個管理與運行的框架結構,并保證這個結構動態適應企業的應用系統不斷改進的業務流程和業務模型,保證企業的業務處理功能范圍不斷擴充,縮短模型適應調整調整周期。
TIB的建模體系由三個部分構成:建模周期模型、業務模型、實現模型。
TIB建模周期模型
首先,TIB認為業務建模不是一個過程性的工作,而是一個持續的閉環系統。TIB認為企業業務建模是一個有模型規劃、模型實施、記錄控制、優化完善循環往復的系統。如下圖所示。

圖片 1
TIB的業務模型
TIB業務模型如下圖所示:

圖片 2
TIB業務模型包含如下幾個部分:
業務要素層
TIB動態建模體系首先描述了企業各個業務要素層次,TIB將企業要素抽象為如下六個要素層次:
數據層
信息層
資源層
功能層
組織層
流程層
為了精確、全面地描述上述業務要素的本質特征,TIB引入對象屬性描述法來描述上述業務屬性的業務內涵。與其它建模思想的差別之一,就是TIB建模體系的屬性描述法可以非常細致、精確地描述每一個業務屬性的特性,比如,對于流程層中的業務環節元素,TIB使用的基本描述屬性包括:
流程時間控制
數據權限控制
行為權限控制
協作模式
流轉條件
過程監控模式
信息表現方式
信息傳遞方式
信息合并方式
流程自動啟動
流程合并模式
增值評估
根據復雜度的不同,上述流程屬性還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的子屬性。
業務要素關聯結構
在精確描述各業務要素層的基礎上,TIB建模體系描述了這些業務要素層的關聯結構。TIB所描述的企業業務要素層次間的關聯是嚴密和清晰的,在TIB的建模體系中, 各個層次只能通過各自的接口與其它相關層次發生關聯,TIB要求各業務層次關聯必須符合要素關聯的規范,禁止隨意和混亂的的業務關聯。
業務流程框架
TIB認為業務流程框架是企業業務的綜合集成。業務流程是由一系列業務環節連接而成,而每一個業務環節都由多個相互關聯、不同層次的要素構成,因此,工作流是企業中數據流、信息流、過程流、協作流、資源流等各種流的綜合集成。與其它建模體系所不同的是,由于TIB采用了清晰的業務要素關聯結構,只要用戶描述了TIB的工作流順序,TIB模型體系就能自動產生出數據流、信息流、過程流、協作流、資源流的全面信息,使管理者可以清晰地看出該業務流程究竟“做什么”、“怎樣做”,“由誰做”、“用什么做”,從而全面的反映了企業的生產活動。
建立在TIB模型體系下的業務執行系統,將自動記錄工作流過程中的數據流、數據流、信息流、過程流、協作流、資源流等信息,全面再現業務過程中每一個企業要素的關聯和變化情況,實現對每一個業務流程的動態跟蹤和業務元素統計,從而為工作流分析提供堅實的基礎。
工具模型
基于上述TIB的建模思想,TIB同時提供一個了實現上述建模思想的軟件工具模型,TIB的工具模型也包含兩個部分, 體系實現工具和建模實現工具, TIB的體系實現工具是為完成建模周期內所有的任務而提供的工具集,而建模實現工具則是為完成業務模型構造所提供的工具集。TIB的體系實現工具如下圖所示:

圖片 3
TIB的建模實現體系是由一系列建模工具構成,這些業務建模工具與業務信息層次是互相對應的,這些工具的模型依賴關系也與業務元素層次間的關聯相吻合。
TIB的建模實現工具如下圖所示:

圖片 4
延伸閱讀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