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喜訊,還是噩耗?
這不是喜訊!
CMM/CMMI來到中國已經變質。只要花錢,只要招待,你就可能拿到一張證書。雖然拿到了這個證書,但是軟件企業并沒有得到什么實惠。舉例說來,軟件企業的效率、過程的能力仍然是跟以前一樣,因為CMM/CMMI在做的同時,他們仍然在按照原來的方法在做,原來的體制在運行。這就造成了幾張皮的現象,一邊按照CMM/CMMI做各種需要的文檔,一邊還在按照老傳統做什么調研、方案設計、調試,跟CMM/CMMI并不合拍。這是問題之一。
CMM/CMMI是一個評估的依據,也是一個過程改進的框架,并不是一個標準。但是國內卻把它用來做標準。例如,信息產業部標準SJ/T 11235和一些軍用標準。把CMMI作為一個標準本身就有問題,更不用說用這個標準來評估企業能力成熟度,給他們發證書。況且,這種證書并不一定為國際上承認。關于這方面的問題,可以參見《中國軟件企業遭遇CMM認證陷阱 CMMI、行標攪局 》一文。http://www.e-works.net.cn/ewkArticles/Category114/Article14098.htm ——這是問題之二。
CMM/CMMI來到中國水土不服。CMM/CMMI體現了西方的“三權分力”的思想。SEPG相當于立法機構,而軟件項目組相當于行政機構,SQA人員相當于司法機構。三者相互制約。SEPG所出的規范需要得到軟件項目組的認可,規范在執行過程中需要進一步與項目組的實際結合從而進行改進;而SQA人員則是需要監督軟件過程是否按照規范來執行,從而決定是否開出不符合項NCI。另外,系統測試人員也需要具有相當的獨立性,不能處于項目開發人員的控制之下。所有這些,在一個以技術能力決定一切的公司里頭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例如,軟件項目經理兼有需求分析、設計、編碼和測試的職責,對于項目計劃、進度、跟蹤的工作則是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這種軟件項目經理和技術主管職位不分、職責不明的做法怎么能夠做好CMMI? 這是問題之三。
CMM/CMMI不是為軟件研究性項目設計的,而是為產品項目設計的。對于那些研究性的項目,搞上CMM,等于把自己打進了死牢。研究性的項目需要創新的思想,需要更多的實驗與思維,給與研究人員更多的創新空間,而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內出產品的,不是需要更多的文檔和過程。所以,需要搞清楚你的項目是研究性的,還是產品性的,不要盲從CMM/CMMI。這是問題之四。
CMM/CMMI不可以以強權方式實施。按照正常的步驟,軟件企業做CMM/CMMI先從二級做起,先是各個項目按照自己的實際形成項目的過程,因此,在二級不同的項目的過程可能“五花八門”。到了三級,才開始將不同項目的過程分析總結,并形成一個組織的過程標準。所以,筆者認為二級不能少,不能越級做CMM/CMMI,也不能以做三級的方法來做二級的過程,即先做一個企業的CMM2級規范,然后強行向項目組推動,這顯然違反CMM/CMMI過程改進的原則。因此,需要收集不同項目的過程實踐經驗,體現一種“民主”的思想,經總結分析才能形成組織的過程。用相反的方法來推動CMM/CMMI的實施,只能得到失敗的結果,F在很多企業在做CMM/CMMI總是先成立一個SEPG組,首先制定一套企業的過程規范,強行向軟件項目團隊推動;有時候,還直接越級評估,直接上三級、四級,操之過急,令人懷疑其實施CMM/CMMI的動機:到底是為了改進,還是為了拿證。這是問題之五。
綜合以上的問題,筆者認為,不要對CMM/CMMI熱過了頭。軟件企業可以選擇CMM/CMMI,也可以選擇6Sigma,也可以選擇ISO9001。小公司也不要急著上CMM/CMMI或者更多的過程改進框架,免得給自己上套,花了錢不算,束縛自己的手腳。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