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MMI基本介紹
1.1、起因和緣由
工程環境和過程更加復雜,獨立的CMM面對更加復雜化的要求不能適應了。
多種模型的衍生,造成了理解和培訓上的困難。
同時多種衍生模型的實踐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信心,可以建立這樣集成的能力程度模型
成本效益:減少理解和培訓上的成本;
改進模型:統一模型利于統籌進行分析和計劃;
避免封閉的過程改進:過程按照學科單獨進行,沒有顧及整體效益;
交流:跨越部門學科的過程帶來更多的交流,從而利于緊密的、有效的、精簡的、繼承的過程,對過程改進有全局效益
統一模型的過程改進(不僅僅是軟件過程能力)提供更大的適應性和擴充性,減少沖突和冗余
1.3、CMMI框架結構的基本思想
CMMI的框架結構基于對對過程和過程改進理論的深刻認識
公共性的基礎:
項目管理和過程管理適用于任何學科
如果進行適當的抽象,則工程過程可以直接應用于任何工程形式
模型結構思路:
根據信息的不同作用進行分類,劃分為十二種構件
整個模型由此十二種構件組成,并且具備一定的結構
每個構件由一個或者多個資料組成
整個模型匯編數了千個小的資料
模型的不同表示法,就是通過構件的不同結構來體現
模型結構的優點:
模型由數千個小的資料組成,不同表示法共同使用這些資料
這樣來確保兩種表示法的“等價性”
模型通過十二種構件來組織,建立了一個公共的框架容納未來的內容
所有小資料均歸屬于不同得構件,模型的改進可以通過小資料的改進來實現
2、CMMI的構件
公共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可以應用于人和學科
CMMI具有多個模型,每個模型通過匯編數千個小資料(構件),這些資料存放在數據庫中便于統一引用。
2.1、內容分類
CMMI模型中,用術語“Required”(必需的)、“Expected”(期望的)、“Informative”(提供信息的)對所有內容(構件)進行分類。
分類 |
說明 |
“Required”(必需的) | 最重要的部分,確認必要條件,是進行評估的基礎 |
“Expected”(期望的) | 在某些情況下,有些組織部一定按照這個執行;但這些資料主要是一些最佳實踐,在過程改進中起主要作用 |
“Informative”(提供信息的) | 模型中最多的部分,可用于說明和培訓 |
資料名稱 |
說明 |
目的 | 概括了過程域的特定目標 |
介紹性說明 | 通常包括了該過程域的重要性、范圍、最佳實踐、與其他過程域的相互關系;是針對過程域的說明 |
引用 | 用于實現跨過程域的說明,建立了一種類似于超級連接的方式;說明了過程域的相關性 |
名字 | CMMI中每個“必需的”和“期望的”構件都有一個名字 |
實踐/目標對應表 | 將每個實踐對應到目標 |
注釋 | 對應域具體構件的說明 |
典型工作產品 | 當執行一個“實踐”時,通常是會輸出工作產品;列舉一些例子 |
子實踐 | 子實踐提供了對實踐含義和活動的分解,以及用途的詳細說明 |
學科擴充 | 是用于說明特定實踐的,按照學科進行分別描述;CMMI是獨立于學科的,具有通用性; |
公共實踐的詳細描述 | 是用于說明公共實踐的,即公共實踐在不同過程域中的解釋; CMMI的公共實踐是獨立于過程域的,具有通用性;但是通用性可能帶來過分廣泛的解釋說明或者過于抽象,不利于具體應用和評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CMMI結構提供了“公共實踐的詳細描述”這個補充說明,針對具體過程域對公共實踐進行更加細致的、適用本過程域的說明,這樣兼顧了體系的抽象和具體的可理解性 |
序號 |
說明 |
1 | 唯一“需要的”CMMI模型構件是“目標” |
2 | 可用于多個過程域的“目標”稱為“公共目標”,前綴為GG |
3 | 只用于一個過程域的“目標”稱為“特定目標”,前綴為SG |
4 | 唯一“期望的”CMMI模型構件是“實踐” |
5 | 可用于多個過程域的“實踐”稱為“公共實踐”,前綴為GP |
6 | 只用于一個過程域的“實踐”稱為“特定實踐”,前綴為SP |
7 | CMMI模型中,每個“實踐”都指向一個“目標” |
8 | 但是,“實踐”不是“需要的”構件,一個達到了相應等級的組織,可能并不完全實現了所有的“實踐”,而是采用一些其他的替代實踐達到了“目標”。為了保證CMMI的靈活性,采用了這個思路;這在其他模型中是沒有的;這個思路還有待繼續考察 |
3、過程域分析
CMMI中有24個過程域,這些過程域的選擇有其自身必然的緣由。分析如下
過程域選擇思路分析:
所有企業最關注的內部管理活動是“生產活動”(工程過程)
作為支持、控制“生產活動”和“項目管理”的組織級的過程必須提供
模型應當涉及“生產活動”的各個部分
對于關鍵性的組織過程必須提供
3.1、過程管理
成熟度等級 |
過程域 |
依賴性 |
ML5 | 組織級改革和實施(OID) | 其中OPF和OPD是OPP的基礎,OPP是OID的基礎 |
ML4 | 組織過程性能(OPP) | |
ML3 | 組織過程焦點(OPF)、組織過程定義(OPD) |
SE/SW/IPPD的項目管理包括一個附加過程域“集成化群組IT”和一個“集成化項目管理”過程域的擴充版本“集成化項目管理(IPPD)”。
成熟度等級 |
過程域 |
依賴性 |
ML4 | 項目定量管理(QPM) | PP和PMC是IPM的基礎,IPM是QPM的基礎 |
ML3 | 集成化項目管理(IPM) | |
ML2 | 項目計劃(PP)、項目監督和控制(PMC) |
在項目管理和過程管理兩個分組中,有些過程域相互依賴,并以其他過程域為先決條件。工程過程分組中,缺乏這樣的依賴關系。相反,它假定所有過程域以一種集成化的方式一起運作。在CMMI中,工程過程域將軟件和系統工程過程集成到一個“面向產品”的過程域集。這個過程域集是基本的業務過程,其它所有的過程均是為這個過程域集提供支持和改善的。
3.4、支持過程
支持過程提供了其他CMMI中過程域使用的基本過程。
它與能力等級中的共性實踐相關,這些共性實踐,在這個過程域中被擴展為過程?梢赃@樣理解,實踐是一種對活動得描述,過程也是一種對活動得描述,只是過程對活動的描述更加詳細。支持過程主要是針對項目管理內容的。
支持過程和共性實踐的對應表
過程域 |
共性實踐 |
配置管理CM | “GP2.6管理配置”緊密相關 |
過程和產品質量保證PQA | “GP2.9客觀的評價依賴性”緊密相關 |
度量和分析MA | “GP2.2計劃過程”來定義度量目的,“GP2.8監督和控制過程”包括度量性能 |
因果分析和解決方案CAR | 與 “GP5.2糾正問題的公共原因”緊密相關 |
決策分析和解決方案DAR |
4.1、共性內容和特定內容說明
概念說明
概念 |
包括內容 |
共性內容 | 包括CMMI中的共性目標,以及相應的共性實踐 |
特定內容 | 包括CMMI中的特定目標,以及相應的特定實踐 |
共性目標和共性實踐是基于能力維表示的一組目標和內容,體現了過程改進的內涵。
兩種表示法的區別在于,對共性內容和特定內容的組織形式。
4.2、 表示法的介紹
兩種表示法的基本區別
表示法 |
說明 |
連續式 | 如果集中注意于單個過程域的改進,則可選擇連續式; “能力等級” 單個過程域來考慮 |
階段式 | 用來定義整個組織的過程成熟度,強調過程域集合共同的改進,則可選擇階段式; “成熟度等級” 將組織作為整體來考慮 |
連續式在完成改善的次序上缺乏專門的指導。實踐以支持單個過程域的改善和增長的方式來組織。大多數和改進相關的實踐都是共性的,他們是單個過程域的外部形式,并可應用于所有過程域。通過在這些過程域中實現共性實踐,來改善這個過程域的能力。在連續式模型中沒有專門陳述目標,而是更加強調實踐。組織根據連續式評估的結果是一張《能力特征圖》,用以描述組織各個過程域的能力等級。組織可以通過定義各個過程域的能力等級來確定改進的目標,即確定一張《能力特征圖》為改進目標。
4.3、連續式表示法
連續式的能力等級
等級編號 |
等級 |
說明 |
0 | 未執行、未完成 | |
1 | 已執行 | 對某個過程域,它的特定實踐(必要活動)被執行,基本滿足了特定目標(此過程域的基本目的) |
2 | 已管理 | 按照項目方式對“特定實踐”組成的過程進行管理 |
3 | 已定義 | 按照組織統一的過程執行“特定實踐”,并進行管理 |
4 | 定量管理 | 在過程域中引入度量,并利用度量進行管理 |
5 | 優化的 | 不斷改進這個過程域的過程性能 |
分組名稱 |
過程域 |
過程管理 | 組織過程焦點OPF 組織過程定義OPD 組織過程性能OPP 組織級改革和實施OID 組織級培訓OT |
項目管理 | 項目計劃PP 項目監督和控制PMC 集成化項目管理IPM 項目定量管理QPM 供應商合同管理SAM 風險管理RSKM 集成化項目管理IPM(IPPD) |
工程過程 | 需求管理REQM 需求開發RD 技術解決方案TS 產品集成PI 驗證VER 確認VAL |
支持過程 | 配置管理CM 過程和產品質量保證PPQA 度量和分析MA 因果分析和解決方案CAR 決策分析和解決翻案DAR |
連續式模型通過能力等級描述過程能力,能力等級包括了共性目標,以及相關的共性實踐,這些在過程域中被添加到特定目標和特定實踐中,較高能力等級,包括所有下級的能力等級的目標和實踐,類似于階段式,見下圖:

在CMMI的標準的連續式表示法中,因為公共內容在所有過程域中一致,所以對每個過程域只是描述了它的特定內容。
共性目標
能力等級 |
共性目標 |
CL0 | 無目標 |
CL1 | GG1:過程通過轉換可標示的輸入產品,來產生可標示的輸出產品;支持過程域的特定目標實現 |
CL2 | GG2:過程作為已管理的過程被制度化 |
CL3 | GG3:過程作為已定義的過程被制度化 |
CL4 | GG4:過程作為已定量管理的過程被制度化 |
CL5 | GG5:過程作為要優化的過程被制度化 |
能力等級的分析
能力等級 |
共性目標 |
CL0 | 無目標 |
CL1 | 每個過程具有自身特殊的活動(特定實踐),這些活動確定了在這個過程域中實現目標的步驟,這些步驟是在這個過程域特殊的 |
CL2 | 按照項目管理的要求進行管理,通常針對一個項目的管理 |
CL3 | 形成了定義的、組織級的過程 |
CL4 | 對定義的、組織級過程進行了度量 |
CL5 | 針對這個過程的持續改進 |
名字 |
共性實踐描述 |
GP1.1 標示工作范圍 |
標示要執行的工作范圍和產生的工作產品、提供的服務,并與執行該過程的人交流信息 |
GP1.2 執行基本實踐 |
執行過程的基本實踐來開發產品或提供服務,以便完成過程域的特定目標 |
名字 |
共性實踐描述 |
GP2.1 建立組織級政策 |
為計劃和執行過程而建立和維護組織級政策 |
GP2.2 計劃過程 |
建立和維護需求和目的,并計劃要執行的過程 |
GP2.3 提供資源 |
提供充足的資源 |
GP2.4 分配任務 |
分配任務和權限 |
GP2.5 培訓人員 |
必要時培訓執行過程以及支持過程的人 |
GP2.6 管理配置 |
將過程制定的工作產品置于配置管理的適當級別下 |
GP2.7 標示和包含項目相關人員 |
按計劃標示和包含項目相關人員 |
GP2.8 監督和控制過程 |
監督和控制違反計劃的過程并采取適當的糾正措施 |
GP2.9 客觀的評價依賴性 |
根據需求、目標和標準,客觀評價過程執行情況、工作產品、服務,并就不一致情況進行處理 |
GP2.10 高層管理評價狀態 |
高層管理評價過程的活動、狀態和結果,并解決問題 |
名字 |
共性實踐描述 |
GP3.1 建立已定義的過程 |
建立和維護一個已定義的過程描述 |
GP3.2 獲取改善信息 |
獲取從計劃和執行過程中得到的工作產品、度量、度量結果和改進信息,以便支持組織的過程和過程財富進一步的使用和改善 |
名字 |
共性實踐描述 |
GP4.1 建立質量目的 |
鑒于客戶需要和業務目的為過程建立和維護關于質量和過程性能的定量目標 |
GP4.2 穩定子過程性能 |
穩定過程的一個或多個子過程的性能,已確定它達到定量的過程性能目標 |
名字 |
共性實踐描述 |
GP5.1 保證過程持續改善 |
在實現組織的相關業務目標時,要確保過程的連續改善 |
GP5.2 糾正問題的公共原因 |
標示和糾正根本原因 |
階段式的等級劃分
等級編號 |
等級 |
說明 |
1 | 初始 | |
2 | 已管理 | 建立了項目管理的基礎 |
3 | 已定義 | 建立了組織統一的過程 |
4 | 量化管理 | 對組織的過程建立性能基線、定量管理項目 |
5 | 優化 | 不斷改進組織過程 |
特定內容 |
共性內容 (公共實踐按照公共特性組織) |
階段式的過程域分組
成熟度等級 |
包括的過程域 |
ML0 | 無 |
ML2 | 需求管理REQM 項目計劃PP 項目監督和控制PMC 供應商合同管理SAM 度量和分析AM 過程和質量保證PPQA |
ML3 | 需求開發RD 技術解決方案TS 產品集成PI 驗證VER 確認VAL 組織過程焦點OPF 組織過程定義OPD 組織級培訓OT 集成化項目管理IPM 風險管理RAKM 集成化培訓IP 決策分析和解決方案DAR 組織級集成環境OEI |
ML4 | 組織級過程性能OPP 項目定量管理QPM |
ML5 | 組織級改革和實施OID 因果分析和解決方案CAR |
為了將兩種表式法統一起來,CMMI提供了兩種表式法的映射。
兩種表示法,從內容上,只是對共性內容、特定內容不同的組織方式。通過對共性內容和特定內容的不同組織方式,從而進行等價映射。
映射關系
成熟度(階段式) |
能力級(連續式) |
成熟等級2 | 成熟度等級2中的7個過程域均達到能力等級2 |
成熟等級3 |
成熟度等級2和成熟度等級3中20個過程域均達到了能力等級3 |
成熟等級4 |
成熟度等級2、成熟度等級3和成熟度等級4的22個過程域均達到了能力等級3;并且有部分(注意不是全部)過程域達到了能力等級4;有時兩個不同的組織他們均達到了成熟度等級4,但是他們達到了能力等級4的過程域可能完全不同 |
成熟等級5 |
成熟度等級2、成熟度等級 >3、成熟度等級4和成熟度等級5的24個過程域均達到了能力等級3;并且有部分(注意不是全部)過程域達到了能力等級4; |
能力等級 |
成熟度等級 | ||
CL4的共性實踐: 4.1、建立質量目的 4.2、穩定子過程性能 |
ML4的過程域: 組織級過程性能OPP 項目定量管理QPM | ||
CL5的共性實踐: 5.1、保證過程持續改善 5.2、糾正問題的公共原因 |
ML4的過程域: 組織級改革和實施OID 因果分析和解決方案CAR | ||
解釋說明: 能力等級是針對一個具體過程而言的 成熟度等級是針對這個組織運作而言的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四個共性實踐和四個過程域有很強的相似性,只是針對的范圍不同,具體分析如下 | |||
能力等級 |
成熟度等級 |
說明 | |
建立質量目的 | 組織級過程性能 | 建立度量目標和度量體系,建立性能基線 | |
>穩定子過程性能 | 項目定量管理 | 根據數據對過程進行監控和管理 | |
保證過程持續改善 | 組織級改革和實施 | 持續改進 | |
糾正問題的公共原因 | 因果分析和解決方案 | 缺陷預防 |
在連續式中,只是提供了特定內容,所有共性內容對所有的PA一樣,按照能力等級不同有不同的共性內容。
在階段式中,每個PA提供了特定內容,并且有PA所處成熟度等級對應能力等級的共性內容(等級四、等級五除外),這些共性內容按照公共特性劃分。
4.6、 公共特性
公共特性用于在階段式表示法中對公共實踐進行分類,有如下幾類:
簡寫 |
全拼 |
中文名稱 |
說明 |
CO |
Commitment to Perform |
執行承諾 |
與方針和領導承諾相關內容 |
AB |
Ability to Perform |
執行能力 |
資源保證內容 |
DI |
Directing Implementation |
定向實現 |
管理人員、過程、產品內容 |
VE |
Verifying Implementation |
驗證執行 |
高層管理者評審和正確性驗證 |
公共實踐 |
名稱 |
公共特性 |
GP 2.1 | 建立組織政策 | (CO 1) |
GP 3.1 | 建立已定義的過程 | (AB 1) |
GP 2.2 | 計劃過程 | (AB 2) |
GP 2.3 | 提供資源 | (AB 3) |
GP 2.4 | 分配任務 | (AB 4) |
GP 2.5 | 培訓人員 | (AB 5) |
GP 2.6 | 管理配置 | (DI 1) |
GP 2.7 | 標示和包含項目相關人員 | (DI 2) |
GP 2.8 | 監督和控制過程 | (DI 3) |
GP 3.2 | 收集過程改進信息 | (DI 4) |
GP 2.9 | 客觀的評價依賴性 | (VE 1) |
GP 2.10 | 高層管理評價狀態 | (VE 2) |
5.1、 模型對比
SW-CMM KPA |
CMMI PA | |
成熟度等級五 | ||
ML5:優化 |
ML5:優化 | |
缺陷預防 | 因果分析和解決方案 | |
技術變革管理 | 組織級改革和實施 | |
過程變革管理 | ||
成熟度等級四 |
||
ML4:定量管理 |
ML4:定量管理 | |
定量過程管理 | 組織過程性能 | |
軟件質量管理 | 項目定量管理 | |
成熟度等級三 | ||
ML3:已定義 |
ML3:已定義 | |
組織過程焦點 | 組織過程焦點 | |
組織過程定義 | 組織過程定義 | |
培訓大綱 | 組織級培訓 | |
組間協調 | ||
集成軟件管理 | 集成項目管理 | |
風險管理 | ||
需求開發 | ||
軟件產品工程 | 技術解決方案 | |
產品集成 | ||
同行評審 | 驗證 | |
確認 | ||
決策分析和解決方案 | ||
成熟度等級二 | ||
ML2:可重復 |
ML2:可重復 | |
需求管理 | 需求管理 | |
軟件項目策劃 | 項目計劃 | |
軟件項目跟蹤 | 軟件項目監督和控制 | |
軟件子合同管理 | 供應商合同管理 | |
軟件質量保證 | 過程和質量保證 | |
軟件配置管理 | 軟件配置管理 | |
度量和分析 |
CMMI階段式的基本結構從CMM演變而來,但是CMMI的結構更加的形式化和精致,也更加的復雜,尤其為了保證連續式和階段式的同一性,更加增加了結構的理解難度。
CMMI強調了對需求的管理,有兩個過程域說明對需求的控制:需求管理REQM、需求開發RD。而在CMM中只有一個關鍵過程域需求管理RM以及軟件產品工程SPE中的一個實踐來說明對需求的管理和控制。
CMMI加強了對工程過程的重視,提供了更加細致的要求和指導,而CMM中卻只有一個SPE關鍵過程來進行要求和指導
CMMI強調了度量,并且從項目的早期就已經進行了度量,在階段式中CMMI二級由一個過程域度量和分析;而在CMM中沒有專門的要求和指導。
CMMI對比CMM更加強調了對風險的管理,在CMM中風險只“是項目策劃”SPP中的一個活動,而在CMMI中風險管理作為一個單獨的過程域。
CMM中的一個關鍵過程域“組間協調”IC在CMMI中地位下降,只是作為“集成化項目管理”IPM中的一個目標。
CMM中的關鍵過程域“同行評審”PR,在CMMI中得到了更高的抽象;對應CMMI的“驗證”VER,說明了對產品進行相應的QC活動。(同行評審本身就是一種QC活動)
CMMI的公共特性中,沒有了測量(ME),這些度量內容被組織起來形成了一個支持過程“度量和分析”。具體理由如下:
度量和分析本身應用的復雜性和它執行的高成本
在原來的CMM中每個KPA均有單獨的測量要求,容易造成“過度測量”,也沒有形成對組織級的、統一的度量體系的指導和要求,造成實施中的困難
例如在CMM中如果一個組織達到了CMM三級,由于各個KPA均要求了測量(ME),實際上已經建立了全組織過程的測量,這和CMM的等級劃分思想是有著沖突的。
CMMI改進了這個方面,要求組織從組織級的統一要求出發建立度量體系。這樣的想法也符合過程改進理論的思想;這樣組織在實施過程中可以選擇必要的過程進行測量,而不是全部過程的測量,從這個意義上,CMMI對比CMM降低了對度量的要求和實施難度,但是更加具有全局性和可實施性。
CMM是作為評估標準出現的,所以是“必要”的才能保證評估的標準。
CMMI是作為改進模型出現的,羅列了較多的最佳實踐,利于過程的改進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