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您使用過國產Office軟件嗎?感覺如何?
倪光南:我一直在用國產Office軟件,剛開始還不習慣,現在我已經可以不用微軟Office了。從我個人的體會來看,國產Office軟件用起來已經沒有問題,能滿足應用。下一步是推廣UOF,國產Office要做好對UOF的支持,要使UOF和DOC兩種格式的文檔可以平穩轉換,不發生“跑版”現象,使用戶幾乎感覺不到差別。
但是,中國的軟件公司在市場推動方面,還太薄弱,關鍵是用戶太少了。任何軟件都是用出來的,微軟的軟件也不是一步到位,但有海量的人在使用,也就等于有無數的人在幫它找漏洞,正因如此,它才能經常發“補丁”,進行版本升級。我們現在就處于一個推動階段,要讓更多的人了解、使用國產軟件。
“政府采購正版軟件”不能變成“政府采購外國軟件”
中國青年報:您曾經撰文批評政府采購中的一些現象,呼吁“政府采購正版軟件”不能變成“政府采購外國軟件”。您認為,在推動國產軟件上,我們政府應該起帶頭作用,是這樣嗎?
倪光南:正是。這是我在2004年寫的文章。政府推動力的一個重要表現,就在于政府采購。有人會覺得加入WTO之后,要求政府采購國產軟件會違反世貿組織的規定。其實,中國并沒有簽署“政府采購協議”(GPA),中國政府采購根本不需要開放。但當時,有些地方受到跨國公司的游說影響,大量采購外國軟件。本來,本國軟件企業就只在政府采購市場還有一點優勢,現在連這點優勢都喪失了,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買套微軟的正版Office要3000元人民幣,而國產軟件只要幾百元。各級政府,包括企業采購,都要降低信息化成本,應該把購買國外高價軟件的錢用來購買更多的國產軟件。
我們的政府采購還應該向國內的中小企業傾斜。美國的政府采購就是這樣的,因為中小企業最具創新活力,政府扶持它們有利于產業創新。而中國現有的做法,反而向一些大企業傾斜,不利于中小企業發展,這很不利于中國軟件產業發展。
中國青年報:在中國科技產業的戰略選擇和部署中,對于以廉價勞動力為主的“世界制造車間”和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世界制造中心”兩種定位一直存在爭議。您認為中國應該怎么定位?
倪光南:中國有最好的市場和最好的人才,不應該再做世界加工廠。中國必須要占據產業鏈的上游,而不是只在下游接訂單。我們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發展。
“印度模式”在我國是行不通的。印度在軟件外包方面已經做了20多年,我國是從2000年國發18號文件起,才明確軟件業的戰略地位,起步顯然是遲了。但是,印度國內市場很小,信息化程度很低,主要依靠“離岸外包”,承擔外國對軟件和服務的定制。中國情況不同,我們國內市場很大,信息化程度高,在我國軟件業中,“離岸外包”只占3%,軟件業絕大部分都是做國內市場。近水樓臺先得月!貼著這么大的國內市場,為什么不爭取在自己的地盤上做大、做強起來呢?
聯想搞“貿工技”的7年,我看是走了一段彎路
中國青年報:十幾年前有關聯想集團的“柳倪之爭”,至今人們還記憶猶新。一些人也假設,如果當年聯想堅持您的“技工貿”路線,也許會比現在更好,也有可能聯想就不存在了。您還關注聯想嗎,對它這些年來的發展作何評價?
倪光南:歷史不能假設。過去了的事就不能再預設,不能重演;剡^頭來研究一下經驗教訓可以,但是不能倒過來。不過,聯想現在做PC,不代表高技術企業只能做PC,也不代表高技術企業就不能做互聯網,不能做通信。2002年楊元慶上臺之后,聯想又重新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公司發展的基點,包括建立聯想研究院,做超級計算機,發起制訂閃聯標準等,F在,聯想是重視研發的。
20多年來,聯想的研發走的是“之字形”的彎路。1995~2001年搞“貿工技”的7年,我看是走了一段彎路。當時有很多機遇,例如聯想程控交換機、芯片設計中心、FM365等創新項目,本來都有機會做大。當時下馬容易,現在想做就難得多了。
這么說吧,聯想和華為基本是同時起步的。當時華為的技術還沒到聯想的水平,華為現在的發展證明始終堅持發展核心技術的路是可行的。
中國青年報:熟悉那場“柳倪之爭”的人都知道,當初您一直堅持聯想走技術崛起的道路,但是沒有成功。在決定一個企業發展戰略的選擇上,您覺得什么因素最重要?
倪光南:人才、制度、環境等因素都很重要。但在同等環境下,最根本的還是指導思想的問題,指導思想決定你以后的發展道路。我們國家提倡自主創新,這就是一個指導思想,一個國家戰略。有了這個指導思想,大家都可以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具體到每個單位和企業,也要有自己的指導思想。根據自己單位的情況,作出戰略目標的選擇。同樣條件下,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一個企業的領導者的遠見非常重要。
中國青年報:您認為聯想集團的未來發展之路應該在哪兒?
倪光南:以后的路誰也沒辦法預測,但堅持研發肯定是一個大的方向。施振榮先生曾經提出一個“微笑曲線”,就是一個“兩頭高中間低”的曲線,一頭可以掌握標準,掌握一些重要的核心技術,取得一個高附加值,另一頭可以通過市場,通過你的品牌規模實現效益。中間的就是低效益的加工、制造。在國內,聯想起點很高,是靠技術起家的,后來才以做市場和品牌為主,現在又在做研發、做標準,也在逐漸向高的那一頭發展。
一生中能把握住一次機遇,就很不容易了
中國青年報:退出聯想后,這些年您在做什么?現在擔任哪些職務?
倪光南:我現在就是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還擔任中文信息學會理事長。還有一堆顧問、兼職教授的職務,具體多少我也數不清,照顧不過來。
中國青年報:很多人把您和北大方正的王選教授、四通集團創始人王輯志并稱,稱為中國的第一批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企業家,或者是第一代進入中關村的科學家。您怎么看?
倪光南:我只是一個科研人員,“家”不敢稱。我和王選、王輯志確實有共同之處,我們原來都是在學;蛘哐芯克憧蒲械,改革開放一開始,我們這些人就“下!绷,按照今天的話叫“產學研”。不過,我一直認為我是個科研人員,在企業里也是從事研發,和在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只是崗位不同。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