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CMM的含義與作用
CMM是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的簡稱,中文叫“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是對組織軟件過程能力的描述。CMM的核心是把軟件開發視為一個過程,并根據這一原則對軟件開發和維護進行過程監控和研究,以使其更加科學化、標準化,使企業能夠更好的實現商業目標。它側重于軟件過程開發的管理及軟件工程能力的改進與評估,因此CMM被用作評價軟件承包商能力并幫助組織改善軟件過程質量,是目前國際上最流行、最實用的一種軟件生產過程標準,成為當今企業從事規模軟件生產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 CMM的目的是幫助軟件企業對軟件工程過程進行管理和改進,增強開發與改進能力,從而能按時地、不超預算地開發出高質量的軟件。企業實施CMM模型并評估可為企業帶來如下好處:指導軟件組織提高軟件開發管理能力;降低軟件承包商和采購者的風險;評估軟件承包商的軟件開發管理能力;幫助軟件企業識別開發和維護軟件的有效過程和關鍵實踐;幫助軟件企業識別為達到CMM更高成熟等級所必須的關鍵實踐;增加軟件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二、CMM的發展過程 我國也于2001年4月發布了《SJ/T 11234-2001 軟件過程能力評估模型》和《SJ/T 11235-2001 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兩個標準。我國政府一直重視軟件產業的規范和發展,國務院于2000年6月頒發的“18號文件”第五章第十七條明確提出鼓勵軟件出口型企業通過ISO9000系列質量保證體系認證和CMM認證,其認證費用通過中央外貿發展基金適當予以支持。目前各省市、高新區、軟件園都有對通過CMM的企業給予資金獎勵的制度。 三、CMM的結構與內容 CMM吸取了質量工程的主要原理,形成了5級模型。提出了由第一級(低級)向第五級(高級)逐級發展的模式。模型的等級從低到高,可以預計企業的開發風險越來越低,開發能力越來越高。模型的每個等級由不同的過程方面(Process Area)構成,而每個過程方面又由各種目標構成,每個目標由各種特定慣例和通用慣例支持。 CMM的級別劃分如下: CMM 1—初始級;CMM 2—受管理級,有7個過程方面;CMM 3—已定義級,有11個過程方面; CMM 4—定量管理級,有2個過程方面;CMM 5—持續優化級,有2個過程方面。 四、CMM的建立與認證(評估)方法 企業實施CMM,可從如下幾個步驟進行:1、提高思想認識,了解必要性和迫切性;2、確定合理的目標;3、進行CMM培訓和咨詢工作;4、成立工作組;5、制定和完善軟件過程;6、內部評審;7、初期評估;8、正式評估;9、根據評估的結果改進軟件過程。 CMM 評估是為了評價當前的水平,找出問題所在,指導如何改進和了解軟件承包商的軟件能力。目前針對CMM開發出許多的評估方法,其中公認評估方法有兩個:一是用于內部過程改進的CMM評估稱為CBA-IPI;二是用于選擇和監控分承包方的CMM評估,稱為SCE方法。這兩種方法基于不同的目的,但評估的結果應一致。評估包括三個階段:準備階段、現場階段和報告階段。 |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