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智得"證"進尺
從一年前籌備引進CMM認證,到林惠春副總裁親手捧得CMM3證書,在對CMM情結與付出上,擰成了繩的創智人為這一刻期盼已久,甚至將CMM3認證作為2002年創智最具發展意義的大事來對待。面對著喜悅的人群,評估組主任專家評價說:"我兩周前來到創智,就看到創智有一個非常好的管理層,而且評審工作得到了全體員工的支持,每一位員工對過程的改進都在貢獻自己的力量"。當然,讓他驚嘆的還有創智管理層的決心,員工對CMM的理解,完善的數據庫等等。
有人認為,此次CMM3國際標準認證的通過,標志著創智軟件開發和管理模式已經與國際主流模式接軌,創智的管理能力已經逐漸成熟,為創智擴大國際軟件產品開發、加大出口力度提供了有力的保證,成功架起了創智國際化發展的橋梁。
"標""本"分寸
當"通行證"、"質量保證書"等類似的字眼成了陪同CMM一起在媒體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時,CMM認證的熱情在業界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決心、目標給中國軟件業的發展前所未有的希望,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發展浮躁效應。在CMM這一軟件國際化的必然選擇上,不少企業紛紛立下軍令狀,聲稱要在某時通過CMM某級認證;一些咨詢公司當然也樂見CMM浪潮的到來;媒體朋友則喜歡追問:"你們什么時候過3級?"
在不少人眼里,CMM認證就是一個門檻,跨過去就國際化了,即使軟件還是原來的軟件,至少用CMM為企業鍍了金鑲了銀。于是,一如ISO認證的風行,CMM認證成了不少軟件企業的奮斗目標。
在那些渴望光環的人看來,企業只要通過了CMM認證,就可以獲得國外的訂單,就會生產出質量優異的軟件。事實上,CMM只能證明企業具備了按照某種標準進行生產的能力。要知道,CMM只是一個必要條件,并不是充分條件。承接外包的軟件企業就像一個軟件施工隊,你想接到活,沒有CMM證書是不行的,但有了CMM證書別人也不一定會選你;CMM證書只能證明你能夠按照要求去干活,至于最終你能不能把活干好,與前期制定的標準以及具體操作中的很多其它因素相關。
"你們什么時候過3級?"不難看出中國軟件業在CMM認證上的浮躁表現。從某種意義來講,設立CMM通過時間表是件愚蠢的事。
創智集團總裁丁亮深有體會,企業通過CMM認證是因為企業內部確實發生了質變,而有些改變需要有一定時間的積累,并不是說企業想什么時候完成就可以完成的。創智CMM3認證就是從初評、到終評,一項一項過關,來不得半點僥幸。而且CMM通過的時間都有國際慣例,經過很多企業的驗證,短時間是達不到標準的。企業之所以表現得如此急功近利,根本原因在于他們沒有想明白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而將一紙文書看成了最重要的東西,完全本末倒置。
在企業急于通過CMM問題上,專注于CMM認證推廣和軟件工程培訓的軟件工程專家網負責人張友生認為,給CMM加上時間表,或者把CMM作為企業光環來做,就有可能在認證的過程中弄虛作假。很多東西進入中國后都會改變,CMM也沒有理由例外。
企業需要的是優化自己的管理、提高產品的質量,通過CMM的最終目的是讓企業的管理規范化,使軟件開發的過程具備可控性,而不僅是一張CMM證書。這一"標""本"分寸需要如何把握,企業應該有自知之明。
連線國際化
加入WTO,意味著中國經濟邁向國際化的進程加快。同樣,中國軟件業要提升國際競爭力,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解決與國際接軌的問題變得越來越緊迫。近年來,國內軟件產業雖然有了飛速發展,但與印度等軟件生產大國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特別是在軟件質量方面。小作坊式的生產帶給中國軟件業一系列"連鎖反應":大量重復制作一些定制的小軟件嚴重浪費資源;大量小規模軟件公司的存在使軟件業處于一個低層次的運作而陷入惡性循環等。
然而,借助CMM對軟件過程的合理控制,可以有效控制軟件開發的流程,同時軟件質量也將有明顯提高。隨著CMM級別的提高,軟件可靠性將有數量級的改進,以目前業界的通行標準:每千行源代碼所包含的BUG數,CMM1級為11.95個,CMM2為5.52個,CMM3為2.39個,CMM4為0.92個,而CMM5則只有0.32個。在可靠性提高的同時,CMM5軟件開發周期是CMM1的36%,而生產成本是CMM1的19%,平均每個軟件開發人員的生產率會提高四倍。
同樣,在民族軟件產業真正的升級,達到產品、市場、資本運作尤其是企業管理方面與國際接軌的行業發展目標上,CMM認證能加速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實施軟件產品開發工程、軟件園建設工程、軟件出口工程和軟件人才培養工程這四大工程,有助于軟件企業增強實力,提升水平,形成規模。
最后,丁亮肯定CMM認證是中國軟件與國際標準和先進水平接軌的快捷之路,是進入國際市場的一座橋梁。但也需要行業中人切忌本末倒置,只有用好CMM這把尺,才能促成中國軟件業的本質性轉變,才能真正縮短中國軟件業的國際化發展差距,在國際市場上起到重要作用。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