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by id="5koa6"></ruby>
    <ruby id="5koa6"><option id="5koa6"><thead id="5koa6"></thead></option></ruby>

    <progress id="5koa6"></progress>

  • <strong id="5koa6"></strong>
  • 從敏捷宣言理解敏捷交互設計(2)

    發表于:2014-02-21來源:酷勤網作者:不詳點擊數: 標簽:敏捷測試
    圖3 逐步細化的原型,不停進行用戶測試 當然,這樣的過程必然需要多模塊(這里的模塊指技能的差別)之間的融合,實現全團隊的運作。 你會問我,這是否

      圖3 逐步細化的原型,不停進行用戶測試

      當然,這樣的過程必然需要多模塊(這里的模塊指技能的差別)之間的融合,實現全團隊的運作。

      你會問我,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交互設計師需要學會使用IIlustrtor進行視覺設計?或者視覺設計師需要學會HTML+CSS+jQuery制作高保真原型?

      是的,在很多情況下,敏捷交互設計團隊中的設計師確實需要具備多種功能的T型人才──他們有專業的技能,也可以在其他方面有足夠的貢獻。

      分工的結果只能導致能力的停滯不前、產品視角的缺失、職能不可替代的風險、協作軟的低效、溝通的浪費等等,而唯一的好處在于,可以更快和“更不被抱怨(如德魯克說過程文檔的價值在于管理抱怨)”產生一堆堆相互分裂且無法讓客戶挑錯的文檔。

      客戶協作勝過合同談判

      讓我們舉例說明在傳統交互設計階段出現的場景:一份標書、一份功能列表、一份到處使用的所謂用戶體驗調查問卷,在交互設計的開始階段,我們和客戶在一起進行“需求調研”,其實這些不重要,我們只需要對比我們之前的產品都有哪些功能可能有重復,類似產品有哪些可以借鑒,調研往往只是形式,關鍵還是未來的二至四周;

      然后最后一次見客戶也許就是最終文檔提交的那天,給客戶看一套精美的PSD文檔,一般我們會做出A和B方案,其中不乏我們臆想出來的需求,有時只為讓那個區域看起來不那么空,客戶高興地選擇了其中的一套方案后,交付正式開始。

      這就是基于合同進行設計的典型場景,誰也不知道合同中的功能列表意味著什么,而對于客戶來說,它確實是購物單,真正交付時已忘記為什么需要。

      但這不妨礙交互設計師進行設計,大部分時候他們并沒有仔細思考這個功能真正的使用場景,而是把它“畫”出來,讓它看起來很美,卻不管它如何實現和如何被用戶使用。

      這是基于合同進行設計自然而然的結果,在每個功能上,設計師都希望當成對自己的挑戰,他們絞盡腦汁收集類似產品類似功能,盡可能取悅客戶,說服他們采用更炫更豐富的交互方式,而作為不對交付負責的人他們毋須承擔責任。

      而敏捷交互設計希望打破這種基于合同或者換言之,基于功能列表的設計模式。它希望在設計的全過程將客戶參與進來,讓客戶了解某個標書上的功能也許沒有意義,或者不是當下應該解決的問題──一個交付項目范圍的最好確定時機就是在交互設計過程中客戶的全程參與??蛻魠⑴c的優勢有以下幾點:

      過程的透明化提升客戶的安全感,隨時保持對設計進度的了解;

      最好的反饋模式就是讓客戶親身參與設計過程;

      了解最終用戶和業務模式的是客戶,客戶是不可多得的資源;

      當設計結果是功能列表的重新確認,對于合同中的內容便達成了新的共識;

      客戶參與的過程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機會,良好的信任關系應該在最開始就建立;

      在產品設計方向上和客戶達成一致,而不是僅靠標書或者訪談結果的支言片語;

      提升參與感有助于培養更負責的客戶,在交付階段,之前的努力將會獲得巨大的回報;

      有效控制設計的變化,當客戶親身參與設計決定過程時,很多盲目的設計變化會減少很多;

      圖4 和客戶一起進行設計

      擁抱變化勝過遵循計劃

      當你的設計不能和客戶一起進行,你只是個標書需求列表的簡單執行者,需求的變化便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有些傳統交互設計流程里甚至出現“需求凍結”這樣的流程──如果你已經對某個環節的文檔進行進行簽收,就不能在“需求凍結”后改變主意。這樣的結果無非兩個:一盡量不要簽收那個環節的文檔;二在需求沒有凍結的時候抓緊機會改變主意。

      從敏捷宣言的角度來看,之前的三句話是最后一句話的基礎,如果不能做到對個體和交互的尊重,把可用軟件當作產生核心價值的東西,并且努力和客戶進行協作,談擁抱變化只是空話。在敏捷交互設計中,遵循同樣的道理:

      對個體和交互的尊重──當需求發生變化時,因為在新的流程中對產品視角的重視,可首先對需求變化的價值進行判斷,即它是不是匹配達成一致的產品視角;真正需求變化時,因為分工的模糊以及流程的簡化,可更靈活地調配資源進行處理;再者因為大量使用輕量級的工具,修改成本大大降低;

      關注可工作的軟件──因為我們把可進行的端到端場景測試作為敏捷交互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目標,當出現需求變化時,可通過審視變化本身“是否包含在端到端場景中?如果不產生這樣的變化,用戶因此有何種損失”來判斷需求變化本身的價值;同時,因為能夠盡早的得到端到端場景原型設計,需求本身往往來自于用戶測試的結果,這樣的需求變化往往是有價值的,有理可依的;

      客戶協作的重要性──需求變化往往來自于客戶的不確定性,很多情況下這種不確定又來自于一個新產品背后業務模式的不確定,客戶協作幫助在設計過程中及早發現和解決這種來自業務方面的不確定,同時,客戶協作對客戶責任感的培養也大大減少了來自于客戶不負責任的需求擺動。

      這就是敏捷交互設計可以很好的管理用戶需求的根本原因。

      從敏捷推行到現在,在交付領域已經走向成熟,越來越多的團隊開始采用敏捷方法進入開發,但從軟件交付的全流程來看,早于交付的交互設計環節目前依然以傳統設計方式為主。

      隨著消費型軟件大行其道,用戶對軟件使用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新產品的推陳出新對快速產品設計提出新的要求,這樣的背景使得傳統交互設計流程不得不做出一些新的調整以擁抱更加頻繁的變化,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交互設計團隊開始努力嘗試具有敏捷價值觀的敏捷交互設計進行產品設計的主要原因。

    最后,讓我們來比較一下傳統交互設計方法和敏捷交互設計方法的區別:

    傳統交互設計

    敏捷交互設計

    沒有交付團隊的參與;客戶參與度低;設計團隊中各職能分工明確;

    交互設計師、用戶研究者、視覺設計師、前端開發者、客戶代表、以及開發團隊代表都完整參與整個交互設計的過程,并只有能力區分而弱化職責分工;

    客戶需求文檔中的功能列表是貫穿設計過程的主線;

    基于終端使用者期待體驗的設計過程,往往客戶功能列表只作為參考;

    各自有各自對產品的理解,無法達成共識;

    對產品設計方向的形成共識是貫穿整個交互設計階段;

    使用大型的交互設計軟件;

    鼓勵使用白板、海報、貼紙、手繪等輕量級的工具;

    客戶只在開始和結束參與項目;

    客戶全程參與設計活動;

    主要以文檔制作為主;

    主要以Workshop工作坊活動為主,高互動過程;

    設計師單獨和封閉工作;

    設計師合作式的工作,隨時把工作的產出物展示,接受反饋;

    設計師能力專一;

    鼓勵T型人才;

    缺少用戶測試;

    在不同精細度的原型上快速進行用戶測試,迭代式演進設計;

    大而全的設計;

    只設計足夠的交互;

    遠離客戶以避免變化;

    和客戶在一起鼓勵變化;

    不對交付負責,肆意發揮;

    對交付負責,在成本接受的范圍內創新;

    原文轉自:http://www.kuqin.com/software-engineer/20111014/312841.html

    老湿亚洲永久精品ww47香蕉图片_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北美法律_国产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_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 <ruby id="5koa6"></ruby>
    <ruby id="5koa6"><option id="5koa6"><thead id="5koa6"></thead></option></ruby>

    <progress id="5koa6"></progress>

  • <strong id="5koa6"></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