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敏捷教練Morgan Ahlström在郵件列表“敏捷教練支持(Agile Coach Support)”上求助:有的客戶聲稱想要更多地從敏捷中獲益,但實際行為卻與該目標背道而馳,如何面對這種窘況?
下面是他所描述的情況:
你是否受雇擔任敏捷教練,結果做的事情名不副實?你是否偏離了任務方向?你是否在兢兢業業幫人實現敏捷,只因為自己拿了這份錢,即使對方根本不想改變?你是否得一面搞改革,一面服從潛規則?你是否要借助于其他什么頭銜來推動大家走出泥潭?實際工作中你還有其他什么可行的方法?
D. André Dhondt的想法:
在我看來,改進和敏捷是兩碼事。我會專注于對方想要改善的地方,或者對方感覺難受的地方,把“敏捷”放在一邊。我仍然要做溝通、互動,以人為本,但不會拘泥于敏捷這個術語。
Peter Green跟帖說:
每次有機會做教練,我們都指望能改變世界。經常落入的誤區是:如果客戶沒把敏捷貫徹到底,就是我們的失職。不管怎么說,事情還得一步一步來,采取持續改善(Kaizen)的方式——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團隊和組織的改革,包括很多細致入微的工作,我們可以帶動大家一起向著敏捷前進。其過程的漫長會令人沮喪,但緩慢的改變仍然是改變。
Tim Ottinger從歷史眼光看待問題,同時提出警告:
我正在醞釀的一個口號:“形象工程”是“不斷實現”的大敵。
按照一套框框來做事,并非早期XP和Scrum的要求,也不是達成它們的手段。它們改變了團隊合作中一些深遠的東西,它們來自對真正高質量軟件開發的嘗試。因為它們看起來真的很牛。XP是為了實現更多、更好、更快、更安全、更干凈的一套深層次變革,而被大家所采用。我們正在懸崖邊上,“敏捷”現在幾乎成了攔路虎,而不是快車道。大家為了守規則而守規則,而不是從團結中獲益。
稍后他又補充說:
我曾經面對的尷尬是,程序員和經理們就在那消磨時間,等著我什么時候走人,等著“敏捷”的風頭什么時候過去。太可怕了。
另一方面,如果你真觸動了少數幾個人,那也算沒白忙。如果能接近舊有套路的切入點,你就可能促成一些改變,并點亮星星之火。別搞混了,“挫折”與“失敗”不能同日而語。
Lior Friedman的選擇:
壓力一旦增加時,人們通常會重拾舊的習慣。名義上采取哪種流程,并不重要,我只要做到讓事情100%可見,確定讓每個人明白團隊正處在什么位置,以及接下來朝哪里走。任何一點能促成的進步,都會讓我喜悅。
我也會實事求是地評估自己,如果對我的ROI投資回報率是正值的話,就繼續在這個崗位上,基于現有條件,努力做到最好。
George Dinwiddie對務實精神有共鳴:
盡管我的工作大多是訓練團隊朝著“敏捷”過渡,最終目標卻不是“達成敏捷”,而是幫助人們更有效率地開發軟件和其他系統。
“幫助”是讓對方得到好處,提供他們想要的,不是我想要的。如果我在這沒有幫助,就是該離開的時候了。當然離開也會有其他原因。
Tim Ottinger充實了討論內容,鏈接內容是他和Jeff Langr寫的一篇文章,標題為“敏捷的誤區(What Agile is Not)”。
查看英文原文:When to Cease Being an Agile Coach?
原文轉自:http://www.kuqin.com/software-engineer/20110613/91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