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by id="5koa6"></ruby>
    <ruby id="5koa6"><option id="5koa6"><thead id="5koa6"></thead></option></ruby>

    <progress id="5koa6"></progress>

  • <strong id="5koa6"></strong>
  • 對敏捷組織轉型的9點體會

    發表于:2012-07-20來源:新浪博客作者:shaopeng點擊數: 標簽:敏捷測試
    前幾天參加了Scurmgathering 2012 Shanghai大會,有機會聽到幾位國際大師的演講,受益匪淺。也認識了很多圈內的朋友,思維碰撞,把酒言歡,不亦樂乎。這篇博客是受大會啟發對敏捷組織轉型的一些思考,算是對這場我參加過的最棒的技術大會的回應:

      前幾天參加了Scurmgathering 2012 Shanghai大會,有機會聽到幾位國際大師的演講,受益匪淺。也認識了很多圈內的朋友,思維碰撞,把酒言歡,不亦樂乎。這篇博客是受大會啟發對敏捷組織轉型的一些思考,算是對這場我參加過的最棒的技術大會的回應:

      大會上我記住的關鍵詞有:

      Coaching, self-organizing team, complex system, B=f(P,E), 穩定系統,管理3.0,Dance with the system,人的改變,環境的改變,現代管理思想,代碼人生

      組織轉型是一項艱難的工作,險象環生,阻力重重。我自己深度參與了兩個大型公司的組織敏捷轉型:諾西和百度。這里就和大家分享下自己對敏捷組織轉型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拍磚。

      ------------------------我是正文分割線-----------------------------

      1. 組織是一個穩定但有缺陷的系統

      一個組織是一個系統(包括人、工具、流程、文化)

      系統是相對穩定的

      穩定但不完美

      不完美但是自我完全并可以運轉

      沒有完美的系統,就是說系統都有缺陷

      系統有缺陷是正常的,而且無論如何改進,缺陷不可能全部消除,只是程度和多少的區別

      2. 系統的缺陷是問題嗎?

      首先,問題是什么呢?問題是人的體驗和人的期望之間的差距。

      系統的缺陷不一定會導致體驗和期望之間的差距。

      3. 那么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呢?

      從這個定義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兩種可能:

      a. 期望沒變,但體驗下降了 =》產生問題

      b. 體驗沒變,但期望提高了 =》產生問題

      4. 問題產生了就需要改變系統嗎?

      不一定。除了改變系統還有兩種辦法:

      a: 降低人的期望

      b: 啟動現有系統的協調能力,提高相關體驗

      a. 降低期望的解決方案聽起來很消極,但我告訴你,其實這是非常有效并廣為使用的解決方案。比如:婚姻問題、政府問題,等等。不過,這個會上癮(因為好簡單好直接),而且最終結果往往很慘 -- 系統的崩潰。

      b. 系統都具備自我協調能力。這里我說“自我協調能力”而不是“自我改進能力”。不是每個系統都能自我改進。自我協調能力是指能系統對自身的某個環節的體驗做出提升(即局部優化)的能力,成本是犧牲其他環節的體驗,總體體驗是否提升無法確定,不過某些問題可以得到解決。直到外部對系統提出全面提升體驗的剛需,系統才會陷入困境。

      注:

      自我改進能力是對總體體驗進行提升的能力。

      持續改進能力是對系統總體體驗進行持續提升的能力

      5. 那什么時候必須對系統進行改進呢?

      a. 期望降低至底線,無法繼續降低

      b. 系統現有協調能力無法再對系統進行有效的局部優化

      6. 系統改進的關鍵是什么?

      我認為有兩個關鍵點:

      a. 因為系統改進有不小的成本,所以如何提前讓系統在沒有觸底前意識到改進的必要性就尤其重要,因為如果觸底了才開始改進,就會因為無法承受改進的成本而陷入泥潭(除非保證系統改進的每個階段都產出一個完整的改進的系統)

      b. 系統改進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其“自我改進能力”,這樣才能保證系統的自我進化:就是系統會根據外界的變化,自動進行調整去適應其變化。因為變化往往是對系統效率的更高要求,所以自我進化能力往往表現為系統效率的自我提升。

      7. 那么如何在有能力承受改進成本是開始改進呢?

      這是個麻煩問題,呵呵。很多公司做到了這點,但很痛苦;沒做到的公司反而活的輕松些(無意識)。

      談到方式,我認為有三種:

      a. 自底向上型:這是很詩意的方式。文化好就OK,文化不好就先搞好文化,因為不好的文化會驅逐基層的先知先覺者。

      b. 自上向下-強制命令型:領導意識到了,然后采取行動直接改變公司流程、更新工具、管理實踐。貌似這樣容易些,其實不然,除非是領導擁有金日成般的魅力,否則一樣會導致人的反彈。

      c. 自上向下-敏捷型:領導意識到了,然后采取行動巧妙地改變系統參數,加強加快問題的影響,從而讓人們更早意識到改變的必要。

      8. 那如何實施系統的改進呢?

      (終于到了這個問題 :)對不起大家,有點兒繞~~~~)

      系統往往是復雜系統(Jurgen Appelo),系統里的問題是有或強或弱的相關性的,就是說 Pn = f(P1, P2, …,Pn-1),基本上很難對問題給出簡明的解決方案。

      但幸運的是,系統具有其自組織性(Joseph Pelrine),所以我們可以迭代使用(激勵-觀察-調整-確認)的方法來對系統進行改進。比如:為了提升質量,設立QA/RD人力比的KPI給QA部門,然后觀察發現:QA人員已無法滿足RD對測試人員的需要,RD開始愿意對質量付出更多,調整:組織公司PMO/QA資源大力支持RD在生產早期環節提升質量的行動(單測、代碼評審、編程規范等),確認:測試中發現代碼缺陷明顯降低,而且RD在早期生產環節中質量能力提升。下一個迭代就可以考慮取消人力比KPI,嘗試其他激勵,比如:對管理者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等。

      這部分要深入談內容太多,請大家都說說吧。

      9. 敏捷組織轉型的五個特點

      一、敏捷組織轉型的特點是有一套完整的目標價值觀、目標框架和各種成熟實踐的組織轉型。所以這個過程中,如果不能從系統的特點入手,往往容易做成把解決方案當成問題本身的轉型,結果就是怨聲載道、阻力重重。比如:把各種敏捷成熟度模型設成系統的KPI,殺傷力驚人!你見過單元測試覆蓋率2個月內從10%提高到80%的嗎?你見過QA自己搞持續集成RD都不知道的嗎?

      二、敏捷組織轉型還有一個特點是它有一套完整的理論支持,但理論又比較復雜不容易被傳達。這導致了很多問題,懂的人決心很大,不懂的人顧慮重重、瞻前顧后;懂的人愿意付出前期成本,因為他知道一定有回報;不懂的人,凡事要數據看收益(有趣的是:這本身又增加了額外成本:)

      三、敏捷組織轉型還有一個特點是它涉及組織的所有層面,從產品、市場、研發、測試、運維、管理、人事、財務、銷售、甚至客戶。需要特別有經驗的人才能合理定義邊界進行分階段的實施。

    原文轉自:http://www.kjueaiud.com

    老湿亚洲永久精品ww47香蕉图片_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北美法律_国产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_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 <ruby id="5koa6"></ruby>
    <ruby id="5koa6"><option id="5koa6"><thead id="5koa6"></thead></option></ruby>

    <progress id="5koa6"></progress>

  • <strong id="5koa6"></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