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喜歡爬山,對于智者提到的山的三重境界,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對此,照葫蘆劃瓢,對質量也劃分為三個級別。
第一種境界:見山是山(代碼級的質量)
目標:提高代碼質量的成熟度;
驅動:如何發現更多的缺陷;
方法:各種測試方法遍歷;
第二種境界:見山不是山(需求級別的質量)
目標:提高需求質量的成熟度
驅動:如何有效的挖掘需求的各種質量屬性
方法:ISO/IEC 9126及QFD質量機能展開
第三種境界:見山還是山, (產品的市場質量,即產品被市場接受的程度,或受歡迎的程度)
目標:獲得最大化產品市場質量;
驅動:如何幫助產品獲得市場成功;
方法:產品定位,市場策略,使用質量,后續服務等
在實際的活動中,我們談質量不能在真空中,任何時候質量都不能脫離產品,脫離市場而單獨存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質量是人們愿意購買的程度,這不在局限于產品的穩定程度(代碼質量),或完成期望的功能(需求質量),更多的在體現在非功能性,諸如產品的易用性,獨特的用戶體驗等方面,如果能夠正確定義產品的市場質量,并通過對需求質量進一步的挖掘和代碼質量的粒度分析,這將是質量價值最大化的體現,并進而為產品的成功推廣贏得先機。
與此同時,任何一個成功的產品或服務,都是以一定的市場利潤為前提的,一般來說,技術本身是無法賺錢的,必須依托于產品這個載體,沒有看到哪個消費者在為一個產品是C,或Jave開發的而愿意付更多的銀子,當然需要拋開一些技術專利和培訓等個案,基于此,產品成功要以利潤最大化為導向,咱不是造上帝,不一定在任何時候都要追求100%的完美;時刻記住質量是為產品,為市場服務的,這樣才不會顧此失彼,才能將自己的價值最大化。
產品的市場質量,取決其的應用范圍,特定人群等,諸如游戲,醫療,企業管理和軍事領域等軟件產品,因用戶不同,環境不同,進而對質量的需求也不同,我們若按照同一類標準來要求不同的軟件產品,在代碼級別上追求極限的可靠性和性能,則項目殆已,這并不是說,追求高可靠性的代碼質量有什么問題,只是每種產品質量需求不同,我們需要區分對待。
Iphone取得了巨大的市場成功,由此來看其產品的市場質量,產品的定位是用戶體驗,所有的重點圍繞著這個關鍵點展開,在功能上可以簡單,以至于第一代出來時沒有Wifi功能,在穩定性上也可以讓步,尤其是它那可愛的鬧鐘讓能多人耽誤的航班,但并沒有阻止人們對的狂熱。
若在今后的質量活動過程中,能夠從具體的代碼級別的質量中上升到需求質量,并多一點對產品市場質量的關注,幫助企業推出成功的質量的產品,則必將能夠讓質量的價值最大化,進而實現QA價值的最大化。
以上個人拙見,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