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做為發包方,其自身的技術能力越硬,業務能力越強,管理能力越高,則承包方各項成本將越低,反之則將越高;同樣,承包方的技術,業務,管理能力越硬越高越強的,發包方的各項成本亦將越低。
反觀整包報價方式的,是以咨詢為導向的,是一種發包方大撒把的承包方式。在這樣的方式之下,承包方的知識、經驗和積累才是發包方最需要的。是一種發包方自身不清楚自身需求的情況下,所需要的方式。
但在現實環境之下,一方面很少有發包方認為自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另一方面也極少有承包方能真的以咨詢為導向,基于發包方的切實需求而提供全程的服務,更多的只是基于一套所謂的最佳實踐,坐著一半裝傻一半忽悠的工作。更像是直接進入項目后期。這其中,尤其以業務管理系統類項目為主。
從發包方的角度而言,整包報價的方式更多是一個黑箱,只能隱約知道可以實現怎樣的目的,以及因為自身需要而額外做的工作。也因而,可以說在當前的現實環境之下,發包方所有支出成本中需要多增加一項購買“最佳實踐”原型的費用。承包方方面還如同人月方式一般無二。
但這并不是真正的整包報價方式所應有的結果。因為整包報價的基礎在于知識的轉移,經驗的轉移,管理模式的轉移;是一整套的,系統的,幫助分包方解決某一個或一類問題的方法與工具的方案的設計,部署與推動執行的全過程。
不過,這只是一個認識,本人亦并不確認真正這樣工作的機構,在項目中主要的成本由什么來組成。只是隱約知道,對于知識的管理,經驗的收集,整理,管理思想的提煉與驗證這類研發類工作的投入是巨大的,也是需要攤銷在具體的項目之中的。而其他的各類投入和費用項則會減少,例如人員能力不合格所造成的返工費用之類的,應該可以忽略不計。
至于發包方的成本中,大約除了溝通和后續為了對接執行所需的人力,培訓時間,以及支付給承包方的費用之外,也會很少。
寫到這里發現已經是凌晨了?;仡櫹掳l現多少有些跑題,說是成本組成不如說是對承包方分類后,做了一個費用類型的分類。不過,寫的過程也促使本人想到一些問題,最終得到一個不成熟的結論,貢獻出來,也算是對這篇跑題的初探的一個總結吧。
發包方對承包方的期望如果不能切合實際,那么耽誤的總是自己;承包方讓發包方如果有太高的期望值,那么損失的總是自己。
原文轉自:http://qing.weibo.com/1794616154/6af7ab5a33001uy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