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外賣抱團“抗疫”:非接觸式經濟被推向臺前
發表于:2020-02-27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點擊數:
標簽:外賣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堂食類餐飲商戶無奈按下暫停鍵,它們轉向申請開通外賣止損。外賣平臺則給了一些商家絕地求生的機會,也給了消費者安全保障,“三個小時上線外賣申報流程”
美團對3.3萬家餐飲商戶訪問后發現,2月初處于營業狀態的外賣商戶中,有53.6%的商戶外賣收入占到營業收入一半以上,甚至有近43%的商戶外賣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超70%,外賣成為餐飲商家維持營收、減小損耗的重要抓手。
科技“戰疫”:平臺經濟的力量之十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堂食類餐飲商戶無奈按下暫停鍵,它們轉向申請開通外賣止損。外賣平臺則給了一些商家絕地求生的機會,也給了消費者
安全保障,“三個小時上線外賣申報流程”“無接觸”配送與“智能取餐”紛紛駕到。
事實上,這場疫情給線下商戶和外賣平臺一次深度思考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商戶認識到數字化、線上化對于餐飲運營效率和坪效的作用。當然,外賣平臺也發現了來自商戶、消費者的
需求,找到了未來的發力點。
假如沒有外賣,生活將會怎樣?當新冠肺炎疫情來臨,這個問題無疑是殘酷的。
26歲的Shawn(化名)去年下半年才從美國來到上海工作,中國的外賣服務之方便,曾經令他嘆為觀止。依靠外賣,宅男也可以過上“飯來張口”的生活。但是,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后,一些商家也減少了業務,他已經連續吃了20多天的方便食品。
一邊是巨量用戶的剛需,一邊是復工仍存困難,餐飲行業的自救迫在眉睫。以川菜連鎖品牌上海磁盛天毛血旺為例,該公司在上海共有8家門店,已經有6家恢復營業狀態,但目前只能做外賣配送。其創始人黃遠球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透露,通過外賣的方式來經營,可以保持公司不會虧損。
為了維持正常運轉,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都在春節期間開啟了“無接觸配送”,美團旗下的快驢進貨平臺針對商家推出了進貨的“無接觸”,還針對用戶端推出了智能取餐柜。外賣平臺給了一些商家絕地求生的機會,也讓消費者有了安全保障,這也是行業求變的契機。如何與商家共生?將是外賣平臺的一次大考。
餐飲業的“
開源”抓手
“我們連3個月都扛不過去。”不久前西貝創始人賈國龍的這句話,撕開了餐飲行業的自救大幕。
餐飲行業是具有萬億潛力的市場。據中國烹飪協會測算,2019年全國餐飲業收入達到46721億元,其中15.5%來自春節這一傳統消費旺季。然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類聚餐、婚宴、年夜飯等大量取消,一些餐飲門店停止營業,其中,僅年夜飯退訂的訂單就達訂單總量的94%左右。
在市場無法正常運轉的時期,行業除了得到政策扶持外,還需通過與互聯網平臺合作,維持基本的運轉,平臺也亟須應對疫情提供“戰時”服務。
“目前,餐品類需求短期受到疫情的影響,但是非餐品類的增長幅度非???。另外,此次疫情會大大加速線下餐飲線上化、數字化。最近有很多原來只做堂食但沒有外賣的餐廳都在美團上線,未來線上的供給將會越來越豐富。” 美團高級副總裁兼到家事業群總裁王莆中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透露,平臺短期也會有損失,但我們更在意如何持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通過無接觸的配送,也是直接為“抗疫”做貢獻。
在門店無法直接抵達消費者的情況下,很多商戶轉向了多種經營模式的搭配,將外賣納入到銷售渠道中,美團對3.3萬家餐飲商戶訪問后發現,2月初處于營業狀態的外賣商戶中,有53.6%的商戶外賣收入占到營業收入一半以上,甚至有近43%的商戶外賣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超70%,外賣成為餐飲商家維持營收、減小損耗的重要抓手。
“為了幫助商家恢復經營,目前申請開通外賣的商家,基本上三個小時就可以走完流程上線。而在過去,最快也得一天多。”美團外賣發展部運營總監薛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情況也在慢慢好轉,訂單量已經開始回升。比較明顯的節點是2月8日開始,一批企業開始復工,需求也慢慢上來了。
另據餓了么數據顯示,截至2月18日,已有近10萬家門店新上線外賣功能。
深度布局供應鏈
防疫要求“少出門、少接觸”,使得人們的購物重點轉移至外賣平臺。這里的外賣并不是狹義的餐飲外賣,而是包括肉蛋、蔬菜、調料等食品及日用品的外送到家。
原文轉自: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2-27/doc-iimxxstf46484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