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風又起:是真布局還是偽概念?
發表于:2018-01-16來源:證券時報作者:羅曼 吳家明點擊數:
標簽:區塊鏈
區塊鏈有三個顯著特點: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因此,區塊鏈技術具有交易自主化、節約監管成本、絕佳保密性和安全性的優點。 當前,區塊鏈技術依然處于發展的初期
區塊鏈有三個顯著特點: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因此,區塊鏈技術具有交易自主化、節約監管成本、絕佳保密性和
安全性的優點。
當前,區塊鏈技術依然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不論是銀行自由轉賬、詐騙風險控制還是智能合約的執行等方面,區塊鏈都沒有帶來突破性的應用場景。
一場由美股引領的區塊鏈熱潮正在席卷全球。仿佛突然之間,區塊鏈這個早已被發現了的新大陸,又成為了眾人爭相蜂擁的淘金地。
其實,區塊鏈早在2008年就被提及,10年時間里是否已經找到突破性應用?區塊鏈“這把火”到底是實火還是虛火?企業進軍區塊鏈到底是真布局還是偽概念,投資者需要好好甄別。追溯區塊鏈
區塊鏈(Blockchain)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末,化名為“中本聰”的神秘人士在論壇中發表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首次提出了區塊鏈的概念。簡單來說,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共享和加密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它有三個顯著特點: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因此,區塊鏈技術具有交易自主化、節約監管成本、絕佳保密性和安全性的優點。
2012年到2015年,區塊鏈隨著比特幣進入公眾視野,隨著區塊鏈底層技術創新不斷,區塊鏈技術從比特幣系統中剝離出來。2016年,市場參與各方開始探索行業應用,出現了大量區塊鏈創業公司,但即使發展到現在,區塊鏈目前最好的應用領域還是加密數字貨幣。
根據海外機構CoinDesk的數據,近200家風險投資公司投資了比特幣及區塊鏈領域的創業公司,這些創業公司主要集中在智能合約、證券交易結算、身份證明、分布式記賬、電子商務以及區塊鏈基礎設施等領域。除了創業企業,Facebook、騰訊、百度、網易等互聯網巨頭也爭相入局區塊鏈。
談及這波熱潮,一位投資機構的投資經理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經歷了2017年的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狂熱,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應用的第一波收獲期來了,只是所謂的“收獲期”表現在股市。區塊鏈作為一項技術,非常有價值,但對于商業化運作,至少目前沒有大的價值。短期而言,并沒有成熟的區塊鏈產品出現。
從美股到A股:
區塊鏈之“火”蔓延
如果談實際應用還為時尚早,早在去年年底海外市場上就掀起一股“蹭名”熱潮,無非就是“蹭”區塊鏈。
以迅雷為例,作為互聯網圈的老牌
下載工具,迅雷這幾年一直在錯過風口:錯過了瀏覽器、應用商店、直播……如今,迅雷算是抓住一個新的生意——共享“寬帶”,開辟云計算。2017年8月,迅雷推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產品玩客云,后改名為鏈克,記者此前曾報道,玩客云其實就是一個私人云盤,用來共享寬帶和存儲資源,通過這種共享獲得對應的回報,作為獎勵,玩客幣可以用來兌換網絡加速、云存儲等服務,同時用戶還可以將玩客幣轉給好友,實現權益的交易。
然而,玩客幣卻朝著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成為了投機者的炒作工具。玩客幣被投機者上線于幾家海外數字資產交易平臺,開始有了市場價格,玩客幣像比特幣一樣被賦予了投資屬性。
不可否認的是,迅雷推出玩客云后,公司股價扭轉長期的低迷態勢,一路高歌。兩個月時間,迅雷股價從5美元一路飆升至24美元。期間雖有一些負面消息,但依舊未能阻止上漲的趨勢。一時間,各種軟硬件廠商和互聯網公司,紛紛宣稱進軍區塊鏈,計劃推出各種“幣”。雖然在玩法和模式上有所改進,但多數“幣”的本質與鏈克基本相同。
今年1月12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于防范變相首次公開募幣(ICO)活動的風險提示。其中點名迅雷鏈克本質上是一種融資行為,是變相ICO,涉嫌非法集資。隨著各地ICO項目逐步完成清退,以發行迅雷鏈克為代表,一種名為以礦機為核心發行虛擬數字資產(IMO)的模式值得警惕,存在風險隱患。
迅雷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回應稱:“迅雷不是IMO或變相ICO,迅雷在國家推出禁止ICO之前,就明確提出玩客云不會做ICO,玩客云本身有使用價值,玩客云的售賣鏈條是智能硬件售賣行為,這個過程中我們為用戶提供相應產品和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并非集資。此外,在鏈克分發過程中,迅雷也并沒有向用戶收取任何形式的費用,用戶自愿,免費參加這個共享經濟模式”。
原文轉自:http://tech.sina.com.cn/i/2018-01-16/doc-ifyqptqw00091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