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構,可能是給基礎層勞動者的禮物
我們在討論AI搶奪就業的時候,腦子中浮現出的第一個畫面,大概是城市里到處都是跟人類長得差不多的機器人。服務員、快遞員、建筑工人全都是機器人,于是我們開始恐懼,平民百姓又不懂AI技術,在這個世界中如何自處?
其實吧,這個畫面中有很多邏輯漏洞。比如干嘛要設計跟人類一樣的機器人呢?那成本多大效率多低???人類真正設計并投入使用的飛機輪船汽車,其實沒有一個是擬人化設計的。因為人類作為一種最充沛的勞動力,是沒有必要設計機器去替代人的。
以上是希望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AI真正到來時,可能跟我們被電影、漫畫灌輸的情景并不一樣。AI是一種工具,因為人類需求而生,也必須與人類配合才能完成工作。
比如說上面說的普通人不懂AI的問題。事實上,假如沒辦法讓普通人更好的理解和交互,那么這個AI技術顯然還不夠成熟。之所以要用知識圖譜、機器學習等方式讓AI來模仿人類的思維和智慧,本質上是希望人可以更好的指揮、運用和修正機器。而不是為了讓機器駕馭人類。
恰恰與想象中相反,大量自然交互方式加持的AI體系,以及完備的數據可視化技術,可能會成為信息技術首次面向普通人開放的大門。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每天早上給飯館送菜的小老板,他不知道哪些地方最需要自己服務,不知道接下來什么會漲價什么會降價,也不知道每天出行應該怎樣規劃路線,遇到天氣問題該如何調整。他只能靠經驗摸索,有時靠運氣,有時靠天意。
但是假如他想讓這一切都靠譜一些,用技術解決問題,他應該怎么做呢?自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物流學、經濟學,然后自己分析城市交通和市場供需的數據?這顯然不現實。
但在AI的加持下,比如用到阿里ET城市大腦這樣的解決方案。未來一個普通人也可以直觀看到整個城市的物流、交通和經濟流動數據,從而做出自己效益最大化的選擇。
AI的交互門檻降低,帶來最重要的受惠者,是那些在信息時代無法觸碰技術紅利的普通人。
試問,除了AI,又有哪種技術能在可見的時間軸中為他們服務呢?
原文轉自:http://tech.sina.com.cn/csj/2017-12-06/doc-ifypikwu14167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