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CEO馬化騰在內部管理干部會議上說了什么?洋洋灑灑一大篇,其實就是三個關鍵詞:結盟、防控、筑墻。這不是一場圍繞“移動互聯網”的機遇,激發團隊想象力與疆界拓展的宣言。相反其字里行間流露的對內部耗損的警惕,對結盟抗敵的在意,以及對堅壁清野建立“護城河”的重視,都體現了十足的防御姿態。
所謂結盟——
馬化騰大量篇幅提及入股搜狗。他認為這是騰訊業務運營“變革”心態的開始,其實入股搜狗仍是“防御性”的變革。另一方面,他需要一個合理明確的解釋,消除他的管理層和基層員工因此產生的誤解和彷徨,并告訴他們:這種事過去我們沒做過,但現在做了;非但現在做了,今后還會繼續做。
“到分支機構或合作伙伴去工作”,馬化騰鼓勵員工要具備可上可下、可進可退的“開放心態”,甚至暗示這可能會成為一種常態。這意味著類似搜狗的投資并購,以及騰訊內部一些業務線向合作伙伴的遷移,未來還會發生甚至經常發生。很明顯,騰訊希望在中國互聯網生態環境中擁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從而只瞄準1-2個關鍵的敵人,這意味著一些并不太成功的業務線和業務線上的員工將成為陪嫁。除了讓管理層和員工“適應”這種變化之外,它也可以提升內部的“憂患意識”——做不出漂亮的領先的產品,就會被“下嫁”,具體怎么做自己掂量吧。
所謂防控——
在大多數互聯網公司圍繞應屆畢業生的“校招”越來越具侵略性,生怕招不到最多的儲備人才的時候,馬化騰對今年騰訊校招的適度控制和全年人員規模增長10%的謹慎相當滿意。在他看來,騰訊的“人才”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準確地說,這是馬化騰對騰訊內部“失控”的警惕和本能反應。在2010年底的3B大戰前,騰訊內部的產品疆界挾著“人口紅利”不斷擴張,擠壓了大量的創業公司和業內同行的生存空間。2011年6月騰訊啟動“開放平臺戰略”,進而“共同成長基金”,試圖按自己的方式定義“開放”戰略;但抑制騰訊內部不同業務線“自己做事”的沖動,以期消除騰訊與創業公司、被投公司與合作伙伴的誤解和摩擦是一項艱難的工作——準確地說,在與互動娛樂及游戲部門等騰訊現金流主要來源相關的業務單元,以及諸如電子商務和本地生活等原本可以進一步通過騰訊平臺更多“開放”給第三方的業務單元,這些問題從未真正被解決。
從這個角度上講,控制規模,不鼓勵“為富余和閑散的人找事做”,反對“我的人不能動”,都是限制內部團隊“失控”胃口的舉措。
當然騰訊也要用這個辦法加強“中央集權”,團隊精簡了,業務被砍了和轉移了,才更利于統一調動和管理——“聯邦制”在更強調快速反應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更行不通了。
所謂筑墻——
騰訊要“中央集權”,要把不同的業務線的力量找到一個匯聚點。這個匯聚點在哪里?如果集中到微信上,那可能是一個更激烈、兇殘但更激動人心的故事。但馬化騰告訴了大家:這個匯聚點不在微信,在安全。
“安全”將成為騰訊移動單元(MIG)的核心業務——也成為騰訊各項業務跳線最終“移動化”的匯聚點。馬化騰稱安全是“國防”。“所有的產品線都應該積極思考怎么樣帶動安全的份額,怎么樣提升 安全領域的專業能力和形象,這是希望大家永遠要想的問題,否則永無寧日”,其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溢于言表。
原文轉自:http://www.techweb.com.cn/internet/2013-10-14/13430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