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部分其他360高管對傅有意見,尤其是360業務一枝獨秀的情況下。
2、關于功高震主的表述:文章透露的意思是傅盛“功高震主”,不太能站得住腳,理由前面已經描述了。“功高震主”出自《史記》,指的是“功勞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脅而心有疑慮”。筆者認為,這個詞用在這里不是非常恰當。傅盛的功勞大,以至于周感覺地位受到威脅而有疑慮,這不太符合老周強勢的性格,而且傅盛作為一個打工的,如何“震主”?所以,筆者認為,“功高”是事實,但沒有“震主”,而是傅與周相處不愉快,“怒主”比較合適。
再來看看《傅盛離職內情:從360叛將到騰訊馬前卒》一文中的邏輯問題:
1、關于3Q大戰的內幕:文章中,李講述一段極為八卦的故事,這個故事缺乏事實根據,但是得到的結論卻有些聳人聽聞——金山是3Q大戰的真正幕后總導演。文章中列舉了種種3Q大戰前夜的種種征兆,但既沒有證據,也缺乏邏輯。這一點讓這篇文章減分不少,當然,文章中類似的這種捕風捉影的情況有多處。最關鍵的,作為360的高層,表述出的3Q大戰與去年360發出的聲音完全相反,這一點讓人頓時覺得可信度太差。
2、關于360隱私事件:文中有這么一段:“更蹊蹺的是,他們當時說漏了嘴,透露出是從360服務器上拿到的數據,問題是,金山怎么會有360服務器的權限???!!!……”
這里不存在邏輯問題,算是李自己擺了一個烏龍吧。“從360服務器上拿到的數據”,這一句傅的原意應該是“從Google快照中拿到的360服務器上泄露出來的數據”。而李的一句反問“金山怎么會有360服務器的權限”——本意是想抹黑傅盛,暗指傅盛有內線,但當時是什么狀況已經有大量媒體報道,這一點已經不容質疑,李釗在這里露出破綻再次讓文章可信度打折扣?
3、關于譚曉生:文中說到原雅虎中國CTO譚曉生,周鴻祎2008年想挖到360,“曉生找徐鳴打聽情況,問完后覺得老周很不好,這么干公司怎么會有前途?”
這段描述讓人生疑,關于譚曉生這個人,筆者并不認識,但可以查到其履歷(百度百科詞條中檢索“譚曉生”),履歷顯示,譚在2003年就在3721了,之后雅虎時代也追隨周鴻祎,也就是說,“曉生找徐鳴打聽情況,問完后覺得老周很不好”,不太符合常理。應該說,到這個時候,譚與周已經共事了5年,還需要通過一個第三方來打聽周?這顯然有悖于常理。
三、筆者對文章可信度的分析
說完了硬傷和邏輯問題,再來整體談談筆者的感受。說實話,《傅盛口述歷史:我不是林彪》這篇筆者認為其中故事描述準確,邏輯也比較清晰,但是其中應該只講到了事情的一面。我們都知道,任何一件事,看的角度不一樣,得到的結論也截然不同。該文當做“一面之詞”是合適的。
而對于《傅盛離職內情:從360叛將到騰訊馬前卒》一文,筆者可以直接判斷其為杜撰。為什么有這個結論?只需要一個理由:文章將周鴻祎的性格描述得簡直是“很傻很天真”的類型,這和老周在業界中通行的形象實在相差太遠。筆者記得看過幾次周鴻祎上《波士堂》節目,幾乎是一個十分機警、極其敏感,隨時戒備的人。周鴻祎對待八竿子打不著的節目嘉賓都咄咄逼人、據理力爭,很難相信他在公司管理中會被糟踐成這個地步,簡直就是360公司的弱勢群體。
考慮到《傅盛離職內情:從360叛將到騰訊馬前卒》一文的針對性,筆者認為,文章刻意“貶低”老周,是為了讓文章看上去更具可信性,這是一種公關的手段。但越是掩飾,就越讓文章失去了客觀。此外,文章中猜測、想象和情緒化的橋段太多,按道理嚴謹的技術工程師不應該讓這些東西被寫出來。
最后用一句話來總結這兩篇文章:《傅盛口述歷史:我不是林彪》可以作為片面的一家之言,《傅盛離職內情:從360叛將到騰訊馬前卒》不足采信。
兩篇文章的對比
|
《傅盛口述歷史:我不是林彪》 |
《傅盛離職內情:從360叛將到騰訊馬前卒》 |
邏輯 |
較嚴謹 |
主觀情緒較多 |
文筆 |
犀利 |
平實 |
事實表述 |
有講江湖故事的成分 |
有八卦、臆測成分 |
傳播面 |
很廣 |
較廣 |
第三方反應 |
普遍認同 |
模糊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