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測試的最終目的是要滿足用戶的性能體驗。無論終端環境如何,對用戶來說,對性能的體驗就是操作響應時間的大小。因此性能指標的最終表現形式是用戶的響應時間。而其它指標比如系統資源占用或網絡傳輸時間等,只是組成用戶響應時間的一部分,或者說是影響用戶響應時間的一個因素。
用戶的響應時間,需求簡單明確,始終如一。所以響應時間指標的明確不是問題,這與用戶繁復的業務相比來說,有天壤之別。不過在應用場景上與業務測試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性能測試同樣是需要建立在合理的測試場景之上,優先滿足用戶典型應用場景的響應時間。所以,對性能測試來說,首當其沖的是合理的測試場景設計,其次才是測試方法和調優。
這里的測試場景,需要關注的因素較業務測試場景要復雜一些。業務測試場景可能主要關注用戶怎么使用軟件,而性能測試場景除了關注用戶的操作,還要明確用戶使用軟件的客觀環境如何,比如用戶終端的硬件配置(CPU,內存)、網絡環境、用戶數據量、以及同時在線的用戶數量和并發用戶數量等。因為這些客觀環境,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最終的用戶響應時間??偨Y上述因素,結合前期GEPS性能測試經驗,總結出來性能測試場景模板格式如下:
場景編號 |
|
|||
場景名稱 |
|
|||
場景重要程度 |
|
|||
場景設計人 |
|
|||
場景基礎環境 |
||||
|
||||
客戶端環境(CPU/內存/網絡環境/操作系統) |
||||
|
||||
測試庫基礎數據量 |
||||
總項目數,每個項目數據量【具體每個業務口多少數據量,每個模塊多少單據,每個單據細表多少記錄數,可以另寫一個單獨的文檔,附加上來】 |
||||
場景詳情 |
||||
同時在線用戶數 |
|
|||
同時在線客戶端數 |
|
|||
并發用戶數 |
|
|||
業務操作場景 |
|
|||
執行測試準入條件 |
||||
|
||||
測試結果有效性衡量標準 |
||||
|
||||
性能基線 |
||||
|
||||
測試方法 |
||||
測試工具及其作用 |
|
|||
測試腳本 |
|
|||
測試腳本負責人 |
|
|||
測試人 |
|
測試時間 |
|
|
測試結果 |
||||
|
||||
測試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