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融通的財務丑聞,給了掙扎中的中國軟件外包一個說辭。
“我們要不斷地跟客戶解釋:我們跟東南融通不一樣。”9月9日,一位國內軟件外包企業負責人向記者抱怨,軟件外包企業股價如此低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東南融通事件的影響。
自4月26日東南融通被Citron OLP與Global質疑財務造假,中國軟件外包企業的股價就墜入跌跌不休的下滑曲線。在過去的52周里,文思的最高股價為41.06美元,最低股價為9.93美元;柯萊特最高為28.18美元,最低為4美元;軟通動力最高為22.63美元,最低為7.56美元;海輝軟件(微博)為34美元,最低為8.98美元。中國在美上市的這幾家軟件外包概念股分別下跌了75.85%、85.8%%、66.6%、73.6%。
見微知著,一度喊出“超越印度,做全球辦公室”的中國軟件外包產業,尚未來得及咽下杯中的慶功酒,就已被躥升的人力成本和人民幣升值壓得喘不過氣來。
打單難度大
早在5月,中國在美國上市的軟件外包企業已經經歷了一輪集體下跌。文思股價從5月初的32美元的價位下跌至5月底的22美元,跌幅一度超過30%;柯萊特、軟通動力的最大跌幅超過28%,海輝軟件的跌幅也超過20%。而到了8月,集體下跌游戲再次開場。據Imeigu的數據,8月份,文思、軟通動力、柯萊特、海輝軟件的股價分別大約下跌了40%、35%、56%、35%左右。
股價下跌的另一頭,則是數千公里之外的中國軟件外包企業負責人的訂單煩惱。
“目前,老客戶會有一些疑問,新客戶會謹慎做決定。”軟通動力執行副總裁彭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東南融通事件使得中國軟件外包企業的聲譽大打折扣。
“我們要向客戶解釋東南融通只是個案,并且海外外包只是其很小的業務,主營業務是行業解決方案,我們和東南融通不一樣。”另一位排名前十的軟件外包企業負責人則對記者抱怨,最近幾個月,他需要經常做出這樣的解釋。
一位軟件外包企業負責海外業務的總監告訴記者,中國的軟件外包產業本來在實力上就不如印度,而東南融通時間讓這種差距更進一步放大。“打單時,我們的議價能力變弱了,一旦碰到印度企業,尤其是拿大單子的難度就更大了。”這位不愿公開姓名的軟件外包企業人士表示,在打單時,客戶會再三盤問東南融通的事,甚至會被質疑自己公司的財報是不是也作假,“雖然將公司財報、過往的項目等材料準備齊全,但是目前打了幾單,都沒有成功”。
“現在,歐美市場已經形成了‘做產品加工到中國,做軟件加工到印度’的印象。”彭強表示,印度軟件外包企業目前正在利用這個機會,進一步強化歐美客戶的這種固有印象。
彭強告訴記者,印度的競爭對手利用這個機會來游說客戶,他們會對客戶說“與印度相比,發包給中國企業的風險更高”。
人力成本重壓
外部需求受到東南融通事件沖擊的同時,中國軟件外包企業還普遍遭遇企業內部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人力成本一直是“靠人吃飯”的軟件外包企業最大的一筆支出。從行業整體水平上來說,軟件外包企業的人力成本約占其主營業務營收的60%-70%,有的甚至更高,達到80%。
“人力成本已經給軟件外包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文思總裁陳立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承,“平均而言,整個軟件產業每年需要漲薪10%,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薪資漲幅更高,可能達到15%。”
根據記者對多位軟件外包企業的調查,目前企業要留住員工,一般對初級、中級技術人員的漲薪幅度要達10%左右;而對于能夠提供咨詢、實施等綜合服務的高級技術人員,一般漲幅需要達到20%,甚至30%;而那些總監級別的員工,需要增漲30%以上。
這樣的漲幅,軟件外包企業基本難以承受。“軟件外包企業的毛利率一般是30%,凈利率一般小于10%。”一位行業資深人士透露,軟件外包企業的利潤很薄,人力成本上升很容易擠走利潤,成為企業難以承受之重。
從幾家上市的軟件外包公司來看,2011年上半年,文思的毛利潤率為36.9%、軟通動力的毛利率為36.5%、海輝軟件的毛利率是33.7%、柯萊特的毛利率為32%左右。刨去運營支出和股權激勵支出等后,2011年上半年,文思的凈利潤率為10.4%、軟通動力為8.8%、海輝軟件為7%、柯萊特為10%。
由此可以看出,一線軟件外包企業的凈利潤率基本在10%左右。2011年第二季度,文思的凈利潤為710萬美元,軟通動力為590萬美元,海輝軟件的凈利潤為670萬美元,柯萊特的凈利潤為290萬美元。而目前,文思的員工數量為12000多人,軟通動力為9000多人,海輝軟件6500多人,柯萊特為4400多人。
這位分析人士亦提到,這幾家企業都是上市公司,若人力成本給企業造成經營困難,可以通過融資等手段緩解,但是行業中的其他企業就很有可能“栽”在人力上。
“我們公司的毛利率是30%,純利潤不到10%。一旦漲薪,利潤就幾乎為零了。公司要進行原始積累,要發展,大規模的員工漲薪給公司的壓力很大。”一位中型軟件外包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抱怨,整個公司基本上只能維持現狀。
在采訪中,軟件外包企業的負責人一致表示,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讓軟件外包企業時刻處于走平衡木的狀態,必須時刻小心翼翼。
“軟件外包企業的人數與營收成正相關。”陳立峰表示,“賣人頭”的模式決定了軟件外包企業要增加營收,就必須增加員工,而人力成本上升,使得一些
企業在“接不接訂單”上有了更多的徘徊。
陳立峰說,“很多單子都不接了,因為接了也賺不到錢。所以不接。”負責軟通動力海外業務的彭強也深有感受,但他表示,有時候為了拿到戰略性客戶,公司也只好咬牙將單子接了。
“不管盈利情況而接單,這會讓軟件外包企業處于很危險的境地。”某位行業人士分析道。
更糟糕的是,即便漲薪,軟件外包企業也留不住人。軟件外包企業全年平均的員工流動率大約在30%左右,跳槽最頻繁的是在客戶一線服務的初、中級人員。對于他們來說,跳槽是快速提高薪資的“捷徑”。有兩年工作經歷的初級員工,跳槽一般能夠漲薪30%,兩年跳一次,那么薪資的增加幅度遠高于公司每年的調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