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評審外包可行性
評審是合同評審和交付能力評審的總稱,即對市場部簽定的合同條款、約定產品特性和市場前景、自身設計能力、生產能力和制造成本進行綜合分析。評審是決定是否外包以及如何外包的基礎。評審工作一般由市場、采購、設計、生產和品質等部門的專家約6-15人組成的評審小組來完成。評審不僅僅只是外包可行性分析,而且要形成系統性文件,具備可操作性,如設計方案、工序控制要點、關鍵參數檢測方法、外包進程表及相關責任人等。
尤其要關注新產品的評審?尚袝r應該邀請多個潛在合同制造商代表參與討論。三種可供選擇的方案包括:一是自建或改造生產線,自行設計和制造;二是自已完成設計后委任合同制造廠家;三是根據與需方達成的驗收標準,全過程外包。至于采用那種方案,還要看產品的市場前景和自身的交付能力。在現代商業社會,產品的市場壽命最多不過兩年,有的甚至還要更短。因此,第二種方案對一些年輕的中國企業來說不失為上策,既發揮了自身的人才優勢,控制了上游資源,又利用了老企業制程工藝成熟的長處,而且資金占用率也比較低。
第二步:合同制造商評估
合同制造商是外包的載體。合同制造商評估是外包管理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評估通常由工廠評審制造能力評審和樣品認證三部分組成。
工廠審核是對潛在合同制造商的品質管理體系和技術能力進行現場考評。潛在合同制造商指有合作意向和具備一定供應能力的生產廠家。審核工作一般由采購部組織品質管理及工程等部門的專家共3-4人組成。審核的依據是本公司的管理要求。審核的主要內容包括:品質管理體系、環境與安全體系、工序控制、生產計劃系統、員工士氣及教育培訓等。審核結果應形成書面報告,作為是否繼續制造能力評審的依據。
評估的另一環節是制造能力評審。這一項很重要,但卻往往被大多數廠家忽略。實際上外包中的合同制造商相當于供方制造車間的角色。制造能力評審從本質上講,就是將上一步有關外包產品的評審結果,如設計要求、關鍵工序要求、關鍵材料要求、驗收標準、交付條約等,與合同制造商方面的相關人員進行討論,以確保合同制造商完全滿足合同要求。如達不到要求,可考慮在不影響產品性能的基礎上,適當放寬公差或其它加工/制造條件。評審結果應形成文件,注明全過程質量控制措施、質控文件的編號、關鍵參數測量方法及所使用儀器儀表名稱等。
合同制造商評估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樣品認證。當然,這里的樣品也可能僅是類比產品而已,但它至少是合同制造商生產能力的一個縮影。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合同制造商在提交樣品的同時應附帶自己檢測合格的報告,注明所采用標準的代號,因為對方在檢查時要參考或類比合同制造商提交的報告;第二,采購商不應因某個產品或某個產品的某項性能不合格而就此淘汰該合同制造商,而應讓其重新調試或重新送樣,直到所有項目全部合格為止。
第三步:跟進管理
選定合同制造商以后,要在外包過程中進行跟進。跟進即對當前合同制造商供應質量的穩定性和品質保證體系的連續性進行監督和控制,并形成文件歸檔,然后定期反饋給合同制造商,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糾正及預防措施。跟進的主要內容包括:檢查、檢驗、品質保證體系審核等。
由于外包物品直接面向需方,檢查就顯得特別重要。檢查不僅僅局限于最終產品,而應涉及來料、工序和一切可能影響產品性能的環節!霸诤贤圃焐讨圃燔囬g所做的一切檢查活動既不能減輕其提供合格品的責任,也不排除以后的拒收”。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