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公司在提高測試效率時往往著重在人力、物力上,最終卻發現收獲頗微,其主要原因在于測試過程本身不合理。而當前流行的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等通用模型,沒有針對測試領域進行詳細闡述,測試過程沒有等級化的成熟度考量,缺少改進的指導與動力。
本文作者所設計的TMM(Testing Maturity Model,測試成熟度模型),補充了這方面的不足,對測試專家/軟件質量專家要進行測試過程自身評估和改進提供了極大幫助。對于剛進入測試領域的新人,也不失為了解測試規范要求、理清自身學習和發展思路的好參考。
譯文對TMM模型及評估模型進行簡要介紹。
TMM模型框架
TMM定義了五個成熟度等級,每個等級代表著一個成熟的測試過程,達到高等級意味著應繼續實施低等級的實踐。
除了等級1外,每個等級都有一系列成熟度目標、子目標、活動、任務和職責(ATRs)。模型框架如圖1 所示。

成熟度目標定義了達到該等級必須實現的測試改進目標,成熟度子目標更為具體,定義了該等級的范圍、界限和需要完成的事項。要達到某個成熟度等級,組織必須滿足這個等級的成熟度目標。通過活動/任務/職責來達到成熟度子目標,活動/任務/職責涉及實施和組織調整問題;顒雍腿蝿斩x了如果要改進測試能力達到某個等級所要做出的行動,它們與組織的承諾有關。模型中為三組人分配了職責,這三組人是測試過程中的關鍵參與者:管理者、開發者/測試者、客戶,模型中稱為關鍵角度。
三個關鍵角度包括:
1. 管理者角度:包括承諾,及完成改進測試過程成熟度相關的活動和任務的能力
2. 開發者/測試者角度:包括技術上的活動和任務,這些活動和任務來自成熟的測試實踐
3. 用戶/客戶角度:定義為一個協作或支持角度。開發者和測試者與客戶組一起實施質量相關的活動和任務,關注面向用戶的需求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