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測軟件測試網
自2001年下半年以來,國內軟件企業掀起了一股 CMM/CM
MI(以下簡稱CMMI)的熱潮,一些稍微有點規模的企業,紛紛通過了CMMI的評估,據說“明顯地改善了軟件質量,控制了項目成本”。加上政府的政策推動和媒體的炒作,軟件企業不管時機是否成熟,不管自身實力是否具備,紛紛把實施CMMI作為企業的一項戰略決策,投入巨資,來推行CMMI。一年內竟然有50余家軟件企業先后通過了CMMI各級別的評估,似乎有一夜之間“千樹萬樹梨花開”之勢,筆者對此甚感憂慮,認為目前中國企業實施CMMI,面臨著五個關鍵問題。
1、本地化問題
雖然從CMMI模型本身來看,它們只規定了目標,告訴企業應該要做哪些事,并沒有規定企業“該如何做,采用什么方法做”,為軟件企業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留下了非常大的空間。然而,CMMI畢竟是外國的東西,是“舶來品”,東西文化的差異始終存在。
“CMM體現了西方管理科學中精確化管理的一種理念,以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復雜的管理問題,這是西方法制社會文化的一種體現。如CMM中SEPG( 軟件工程過程組)、
SQA(軟件
質量保證組)和SEG(軟件工程組),在軟件工程領域體現了西方立法、監督和執法的制衡體系,體現的是西方文化的法治觀念”。(摘引自計算機世界網《CMM與傳統企業文化》)。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實施“同行評審”這個關鍵過程域(KPA)中,很多軟件企業都感到頭大。在一個項目的評審中,所謂“同行”或“專家”,一般由本企業內具有與該項目有關或類似項目經驗的人組成。這些參加評審的人員是否會直接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指出同行們的錯誤呢?在大部分中國人心里都覺得“指出別人的錯誤,就是講人家壞話,滅人家威風”。所以,往往就會出現開會時冷場和不了了之的現象,大家都當“好好先生”。
另外,國內許多企業都是所謂的“家族企業”。領導者的文化就是企業文化,領導者的利益就是企業的利益。這種企業往往實行“封閉式”管理,不愿把技術和經驗開放與人共享,合作性很差,技術“保密”性很強,CMMI所要求的制衡體系根本得不到體現。
因此,CMMI的本地化問題是國內企業實施CMMI的一個關鍵問題。國內企業在決定實施CMMI時,必須轉變觀念,通過實施CMMI,改造傳統企業文化,使企業能盡快走向國際化的軌道。
2、裁減問題 CMMI是針對大型軟件企業(500名
開發人員以上)的,對小型的軟件企業(50名開發人員以下)需要裁減。而我國大部分軟件企業都屬于小型軟件企業,還有相當一部分軟件是在“作坊”里完成的。在實施CMMI的每個KPA時,不太可能也沒有必要原原本本地對照每一項進行實施。這就牽涉到對CMMI進行裁剪及解釋的問題!安眉簟笔侵笇Ψ秶俺潭鹊母淖;“解釋”是指把實際軟件項目中的實踐工作,理解為(等同為)某個關鍵實踐(KP)。
就中小型軟件企業來說,裁剪及解釋是能否成功地應用CMMI的一個關鍵。筆者認為,在不影響基礎要求的前提下,剪裁到越簡單,條理就越清晰,執行效果越好。事實上,SEI 有專門討論裁剪的技術報告,該報告已經給各中小企業對CMMI的裁減提出了指導性原則。
3、支撐工具問題
CMMI的每個成熟級別由KPA組成,每個KPA確定一組相關活動。為了有效地進行這些活動,需要在整個軟件開發過程中引入相關工具,幫助軟件企業實施CMMI。一般來說,實施CMMI需要以下主要工具:軟件開發過程框架、
需求管理工具、
面向對象的分析設計工具、
配置管理工具、變更管理工具和軟件
測試工具。
目前,絕大部分企業使用的上述工具都是國外開發的(例如 IBM和 Microsoft公司),根據北京SPIN的一項調查,使用率最高的四種工具是MS Project 、Visual Source Safe、Rose、
ClearCase。雖然這些工具也有漢化版本,但使用起來總覺得別扭,很多東西都不符合我們的實際情況。再者,國內軟件企業97%屬于中小企業,功能齊全、價格高昂的高端工具也不可能是他們的理想選擇。
國產的 CASE工具屈指可數,即使有的話,絕大部分也屬于研究型產品,實用價值不大。而要研制開發一個實用的CMMI支撐工具,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在一段時間內,支撐工具將成為中國軟件企業實施CMMI所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
4、咨詢 培訓問題
目前,咨詢培訓是最為活躍的部分,從1999年北京鼎新公司首次通過CMM二級評估,到今天的數百家公司通過評估,咨詢培訓公司(個人)為CMMI知識的導入和普及起了主要作用。
筆者認為一個好的咨詢培訓公司應該協同客戶研究其軟件過程,提出 過程改進的建議。然而,企業對這些咨詢培訓公司的講師或 顧問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衡量 標準。然而,從 希賽網軟件工程頻道舉辦的“
2006中國CMM/CMMI咨詢機構前五強評選”活動來看,現在的CMMI咨詢培訓市場,真可謂是魚目混珠,很多顧問公司本身就不專業。相當一部分公司都沒有自己的培訓師,鉆“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空子,隨機拉一個不會講漢語的外國人(大部分是印度、美國人),宣稱其如何厲害,如何專業,培訓時配個翻譯。象這種公司的培訓質量是可想而知的。
隨著CMMI實施和評估的廣泛開展,有關CMMI知識的咨詢培訓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成立。因此,企業要實施CMMI,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選擇一家“貨真價實”的咨詢培訓公司。
2006年3月至9月, 希賽網舉辦了“
2006中國CMM/CMMI咨詢機構前五強評選”活動,該活動歷時半年,其主要目的就是為即將實施CMMI或進行CMMI評估的企業選擇咨詢機構提供依據和選擇標準。因此,請有關企業關注“2006中國軟件工程大會暨系統分析員年會”。在本次 會議上,將宣布“2006中國CMM/CMMI咨詢機構前五強”名單,建議企業選擇前五強作為合作伙伴。
5、泛濫問題 現在,中國有了自己的CMMI主任評估師,軟件企業和評估師相互之間的交流沒有了障礙,軟件企業還可以節省一大筆費用,這是一件好事。與此同時,不得不使人想起ISO 認證,想當初,ISO剛進入中國時,也就是幾個審核員,認證也是嚴格地進行?扇缃竦腎SO審核員“遍地開花”,所謂認證“黑洞”、“黑幕”,比比皆是。那么,幾年以后(或許現在),CMMI評估是否也會出現這個現象呢?
為保證CMMI不落得徒有虛名,雖然SEI從源頭上進行了保證,即對CMMI主任評估師嚴格把關,不定期對主任評估師進行抽查 審計。但是,ISO也有類似的方法與措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似乎已經成為我們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因此,要想保住CMMI這塊凈土,只有靠LA們自身素質的提高,時刻注重保護自己的聲譽。
另外,軟件企業在實施CMMI的過程中,應當處理好CMMI實施和評估的關系。由于我國大部分軟件企業距離CMMI的評估有相當大的距離,最好先按照CMMI的要求,致力于改進企業的軟件過程,提高軟件開發能力和軟件質量,而先不要搞軟件能力評估。等到能力成熟后,再進行評估。這樣可以避免和杜絕華而不實、弄虛作假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