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IDs就是PIID的復數形式了。
我們過5級,第一次做PIIDs是預評估之前,結果做出來質量超差,預評估的過程差不多就是改PIIDs的過程,被叢斌博士狠狠地批評了一頓,真是慚愧!
這第一次做,我有點掉以輕心,只安排了5-6個人,用一兩周的時間來搞,當時我自己也只檢查了部分PA,沒有做全面的檢查,直到通過預評估,才發現大家對各Practice的理解誤差之大嚴重超出我的預計!
如果正式評估還是這樣子,那就絕對不行了,正式評估,我們用超過兩個月的時間,動用了7-8個人分頭并進,互相交叉檢查,而我自己則每個PIIDs都要去過一次,保證沒有問題。最終做出來的PIIIDs質量還是讓人滿意的,叢博士也對我們的進步給與贊許。
準備PIIDs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曾經幫我們做過4、5級咨詢的田老師(他現在是CRS主任評估師,而且目前是中國最年輕的主任評估師),他在華為的準備PIIDs,他們用了三個月時間,而且還經常加班,當然他們的項目規模比我們大多了,工作量也大很多。
準備PIIDs的工作量為什么這樣大呢?
1.必須對所有PA的所有SP、GP有深刻的認識。
2.必須企業切實做到了所有的Practice。
3.企業制定的過程,必須覆蓋全部的Practice。
要做到以上三點不容易,如果我重新做一次,我會選在在一開始就做PIIDs,能做到少就做多少,通過做PIIDs,能更好地促進對CMMI的理解,能在早期制定過程的時候就充分考慮各Practice,有計劃的逐步分批滿足Practice的要求。我其實對CMMI2-5的全面理解,是在預評估之后的,當時發現對4級的部分Practice有比較大的理解偏差,特別是對基線的理解,后面我們又做了大量的改進工作,我們預評估到正式評估,相距的時間有8個月。
如果我要重做一次,我一開始就用比較“鐵腕”的辦法推動SEPG理解英文版的CMMI。當時根本就沒有什么合適的中文資料,都是“硬”翻譯過來的,看著這些中文來理解,可能會相差十萬八千里。當時我就意識到要直接理解英文,我也搞了很多次考試,來促進我們的SEPG成員好好學習,可惜效果不大,“英文恐懼癥”嚴重影響了效果,每個人都不愿意硬著頭皮去學習英文,克服理解上的困難,后來我折騰幾次后,也放棄了。如果SEPG水平不上去,會嚴重制約過程改進的水平和進度的。
如果安排一些不太熟悉CMMI甚至不太熟悉公司過程、項目情況的人來填寫PIIDs,是極其危險的,PIIDs應該發動SEPG全體來填寫,大家各自編寫自己熟悉的PA的PIIDs,并互相檢查,有條件應該讓項目組成員介入來一起填寫,PIIDs要盡早開始,不要等預評估或者正式評估差不多到了才填寫。
反對為了過級而填寫PIIDs,反對“造假”,反對大家為了準備評估訪談而“對口供”。
在國外,甲方評價一個軟件公司時,會相信該軟件公司提交過來的資料,但對于中國的企業,他們不相信我們的資料,他們只相信親眼所見的事實。CMMI如果在中國的名氣搞砸了,將嚴重丟中國人的臉!不要做丟中國人臉的事情!老老實實做企業,在挫折中成長,扎扎實實干事業,把過程改進當成事業來干!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