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性能測試的步驟流程---DETECT(讓性能測試規范化) 軟件測試
性能測試的工作千頭萬緒,最怕的就是像無頭蒼蠅般盲目地測試,不但曠日費時,還累積不到經驗,團隊與個人都難以成長,(下次再進行性能測試時,還是亂測一通)。
我們需要擬定步驟分階段執行,如此才能循序漸進,一步步向目標前進。根據微軟公司的研究顯示,性能測試的過程應該為六個階段,分別是發現、探究、提案、執行、復查、收尾。
原文如下:
1, Discover the problem: 發現問題。
這個步驟最重要的就是發現(Discover)問題,詳述問題(Discribe),并且正確而詳細地記錄(Document)下來。在進入下一步驟前,我們測試人員應該問問自已以下這些問題:
·對于問題是否已經有簡明的描述
·用戶的基線與期待在哪
2, Explore the conditions: 探究原因,為問題提供明確的定義與定位。
這個步驟的主要任務:是廣泛搜集相關數據,盡量了解系統的每一個方面,避免深入分析時,漏了某個關鍵的現象而誤入歧途; 重點:是探索(Explore),尋找證據(Evidence),建立(Establish)整個問題的來龍去脈的假設。
有的時候在這個階段就可以發現重大問題,一眼就看出關鍵點,例如硬件毀損,某個硬盤區塊或內存塊不穩,或某個其他程序吃掉所有的內存,讓SQL Server無內存可用,或是該程序常常死當,拖垮CPU等等。
3, Track down possible approaches: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案。
這個步驟的主要任務:深入分析數據間的關聯性,并對整個問題的前因后果提出假設,最后擬定出相應的策略(計劃)。如果前一個步驟做得不夠詳實,在這個步驟我們可能就會誤判,導致努力的半天,但就是找不到瓶頸點。
這個步驟的最重要的動作:是擬定計劃。一個好的計劃,你才能知道方向與步驟。
4, Execute the most likely approach:執行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
這是DETECT方法中最簡單的一步,因為只要執行上一步中所擬定的計劃就行了。但是在執行計劃時,仍然要注意系統的反應(隨時都可能會要放棄當前的計劃,因為新的證據可能證明你先前的判斷錯誤,因而要修正計劃,甚至是退回到上一步以重新擬定計劃。這時切勿躁,因為整個性能測試的過程就是在考驗團隊的細心與耐力、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同時還要小心觀察會不會有新的問題出現并嚴重影響當前系統的執行,不要原來系統遲緩,而你的測試卻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5, Check for success(如果需要的話,重復之前的步驟):確認解決方案成功與否。
這一步驟主要任務是:重新收集數據,以驗證該計劃的成功與否。如果證實假設是對的,則繼續搜集相關數據,以確立接下來的步驟;如果到這一步發現執行的結果不如預期,證明我們的假設錯誤。這會非常讓人氣tuo,進而放棄這個性能測試的方法,因為無法忍受整個時間的流失。其實,定錯性能的目標是常有的事,這個方法論就是要你在錯誤的當前,停下來好好思考,重新理出頭緒,最重要的是要清楚知道這一回是錯在哪,如此新的步驟就能更逼近目標。有系統的犯錯,是整個計劃的一部分,踩著錯誤走向成功是性能測試的常態。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